简介
《青藤街的暖阳》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年代小说,作者“麦冬1234”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周明远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完结,热爱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
青藤街的暖阳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初冬的阳光透过薄雾,懒洋洋地洒在青藤街的风铃长廊上。玻璃珠在风中轻轻晃动,折射出的光斑在新刷的木牌上跳跃——“青藤街钟表工坊”几个烫金大字在晨光里闪闪发亮。周明远站在工坊门口,正用软布擦拭着门框上的青藤木雕,指尖抚过熟悉的纹路,心里像揣了个暖炉。
“周叔,工具都摆好了!”林小满抱着个工具箱从屋里跑出来,工装围裙上沾着几点机油,脸上却笑开了花。少年身后跟着三个穿着蓝色学徒服的年轻人,是职业学校钟表维修专业的学生,今天是他们第一天来拜师学艺。青藤猫蹲在工具箱上,尾巴有节奏地轻晃,像是在欢迎新成员。
工坊是由杂货铺旁边的闲置仓库改造的,苏晓棠特意请设计师做的规划:靠窗的位置摆着长长的工作台,上面整齐地排列着镊子、螺丝刀、放大镜等工具;墙上挂着各式钟表的拆解图,从古老的座钟到现代的腕表应有尽有;最显眼的位置留着展台,周明远修好的老座钟正稳稳地立在上面,钟摆“滴答”作响,像是在欢迎来客。
“都过来吧,我讲讲规矩。”周明远走到工作台前,拿起块拆解开的老怀表,“修钟和做人一样,得有耐心、够细心。老物件有灵性,你对它用心,它就对你尽心。”他指着怀表的机芯,“看到这些齿轮了吗?每个都有自己的位置,少了谁都走不动,就像咱们青藤街的街坊。”
三个学徒凑上前,眼睛瞪得圆圆的。来自乡下的大勇忍不住伸手想碰,被周明远轻轻拦住:“先看,看懂了再动手。修钟讲究‘三分修七分养’,先得学会观察。”城里来的小雅掏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林小满搬来个木盒,里面装着周明远父亲传下来的修钟工具:“周叔说这些是‘老伙计’,比他岁数都大。”他拿起一把铜制镊子,上面刻着细密的花纹,“这是修发条专用的,爷爷说用它上弦,老钟都舍不得出毛病。”青藤猫跳上工作台,用爪子轻轻拨弄镊子,惹得大家都笑了。
正说着,赵叔骑着自行车“哐当”停在门口,车筐里装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周老哥,开业大吉!”他把布包往桌上一放,里面滚出个红绸包裹的物件,“这是我托人从旧货市场淘的老座钟零件,听说你开工坊,特意给你凑齐一套。”
周明远解开红绸,露出套黄铜机芯,齿轮上的花纹清晰可见,虽有些氧化,却依旧透着精致。“是‘瑞蚨祥’的机芯!”他眼睛一亮,“民国时期的老牌子,当年能用上这机芯的座钟,得是大户人家才有的物件。”他小心地把机芯摆在展台上,“正好给孩子们当教具。”
李奶奶挎着竹篮走来,篮子里装着刚蒸的红糖馒头:“给孩子们垫垫肚子,修钟费脑子。”她看着满屋子的钟表零件,眼圈红红的,“想起当年你爹修钟的样子了,也是这样,一坐就是一下午,连饭都忘了吃。”周明远笑着接过馒头:“您放心,我把他的手艺传下去。”
街坊们听说钟表工坊开业,都带着自家的老钟表来“捧场”。张大姐抱来个老式台钟,钟面的搪瓷都掉了漆:“这是我结婚时买的,孩子们总说该扔了,我舍不得。”老王头提着个闹钟,铃锤早就掉了:“这钟当年陪我走南闯北,修好喽还能给徒弟们练手。”
周明远一一登记好,把钟表分类摆放:“简单的小毛病让徒弟们练手,复杂的我来修。”他指着墙上的价目表,上面写着“街坊修钟不收钱,外来客只收材料费”,“咱们开工坊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老物件能继续陪着大家。”
苏晓棠带着规划院的同事来送贺礼时,工坊里已经热闹非凡。她手里捧着个精致的相框,里面是周明远父亲修钟的老照片:“从档案局找到的,听说周爷爷当年是青藤街有名的‘钟博士’。”照片里的年轻人穿着长衫,正专注地修着座钟,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身上,和现在的周明远重合在一起。
“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周明远接过照片,小心地挂在工作台上方,“让孩子们知道,这手艺有传承。”苏晓棠指着墙角的摄像机:“我们全程记录教学过程,做成纪录片放在玻璃珠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老钟表修复技艺。”
上午的教学从拆解闹钟开始。周明远示范着如何用螺丝刀打开后盖,如何清理齿轮上的灰尘,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婴儿。“注意看发条的松紧度,太松走不准,太紧容易断。”他手把手教大勇握镊子的姿势,“手指要稳,心要静,就当齿轮是你的朋友。”
小雅学得最快,很快就能独立拆卸简单的齿轮组。她举着放大镜观察零件:“周师傅,这齿轮上有细小的划痕,是不是影响走时?”周明远赞许地点头:“没错,这些划痕会增加摩擦,时间长了就会卡顿。修复时要用细砂纸轻轻打磨,不能破坏原来的纹路。”
林小满在旁边给大家递工具,时不时插上一句:“周叔修李奶奶家的老座钟时,发现里面藏着糖纸和银锁片呢!”他指着展台上的百年座钟,“那台钟里还有林婶和周磊哥哥的信,老物件都藏着故事。”学徒们听得入了迷,看钟表的眼神都多了几分敬畏。
中午休息时,周明远给大家讲起修钟的往事:“我爹教我修第一台钟时,我才十岁。那是台德国老座钟,齿轮锈得转不动,我爹让我用煤油泡了三天,每天用软布擦,最后修好了,他奖励我一块大白兔奶糖。”他指着窗外的风铃长廊,“现在想想,修钟和守护青藤街一样,都得有耐心。”
苏晓棠带来了钟表工坊的文创产品:印着齿轮图案的笔记本、刻着“滴答”字样的钥匙扣,还有迷你座钟模型。“这些放在博物馆的文创区卖,收益用来支持工坊运营。”她拿起个模型递给周明远,“您看这细节,和您修的老座钟一模一样。”
下午的实践课出了点小状况。大勇在安装发条时不小心弄断了弹簧,急得满头大汗。周明远没有责备他,而是拿出备用发条:“谁都有失手的时候,重要的是学会补救。断了的发条别扔,还能做小零件。”他示范着如何用断发条制作固定销,“老手艺讲究‘物尽其用’,不能浪费。”
小雅在清理怀表机芯时,发现表盖内侧刻着模糊的字迹。周明远用放大镜仔细辨认:“是‘1945年,赠吾爱’。”他轻声说,“这表背后肯定有段故事,咱们修好后,得想办法找到它的主人。”林小满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我去问赵叔,邮局的老档案说不定有记录。”
夕阳西下时,第一台修好的闹钟“叮铃铃”响了起来。是老王头送来的那台旧闹钟,大勇在周明远的指导下完成了修复。看着跳动的指针,小伙子激动得红了眼眶:“它真的走了!我修好的!”街坊们纷纷鼓掌,青藤猫也“喵”地叫了一声,像是在喝彩。
周明远给每个学徒发了块怀表机芯当作业:“回去好好研究,明天咱们学校准时间。记住,好钟表不仅要走得准,更要走得稳,就像过日子,得一步一个脚印。”他看着收拾工具的孩子们,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学修钟的样子,时光仿佛在齿轮的转动中轻轻重叠。
赵叔举着相机跑来,身后跟着电视台的记者:“周老哥,好消息!市台听说咱们开了老钟表工坊,特意来拍专题片!”记者扛着摄像机走进工坊,镜头对准墙上的老照片、展台上的座钟、工作台上的工具,还有学徒们认真的脸庞。
“周师傅,您为什么坚持修复老钟表?”记者递过话筒。周明远指着展台上的百年座钟:“这些老钟记录着时光,藏着故事。您看这台钟,见证了青藤街六代人的生活,修好了它,就像留住了那些温暖的记忆。”他顿了顿,“老街不能拆,老手艺也不能丢。”
采访结束时,晚霞已经染红了天空。苏晓棠帮着收拾工具,轻声说:“下周博物馆开馆,会有很多游客来工坊参观,到时候要辛苦您了。”周明远笑着摇头:“不辛苦,只要这手艺能传下去,再多累都值。”他看着风铃长廊的灯光亮起,“你看,青藤街越来越有生气了。”
街坊们陆续离开,工坊渐渐安静下来。周明远仔细擦拭着工具,把它们一一归位。林小满趴在工作台上,用铅笔勾勒着齿轮的图案:“周叔,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当青藤街的‘钟博士’。”青藤猫蜷在他脚边,发出满足的呼噜声。
周明远关掉大灯,只留着工作台上方的小灯。灯光下,老座钟的钟摆轻轻晃动,“滴答”声在安静的工坊里格外清晰。他坐在椅子上,看着墙上父亲的照片,忽然觉得心里无比踏实。这手艺,这老街,这牵挂,都像这钟摆一样,稳稳地传承着,从未停歇。
锁门前,周明远最后看了眼工坊:展台上的座钟在夜色里泛着微光,墙上的老照片在月光下依稀可见,工作台上的工具整齐排列,像是在等待明天的晨光。他轻轻带上房门,风铃长廊的叮咚声传来,和座钟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像是时光在轻轻歌唱。
这夜,青藤街的梦里,有钟表工坊的微光在闪烁,有齿轮转动的声音在回荡,有老手艺的传承在继续。而周明远知道,当明天的晨光洒进工坊,当学徒们的身影出现在工作台前,当第一台老钟表在他们手中重获新生,青藤街的时光,就会在这“滴答”声中,温暖而坚定地,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