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初冬的暖阳像融化的蜂蜜,淌过青藤街的风铃长廊。玻璃珠在风中轻晃,将细碎的光斑洒在崭新的门楣上——“青藤街玻璃珠博物馆”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两侧挂着红绸扎成的花球,随风轻轻摇曳。周明远站在门口,正仔细擦拭着门柱上的青藤木雕,指尖抚过光滑的木纹,心里暖融融的。

“周叔,最后一箱展品搬进去啦!”林小满抱着个锦盒从馆内跑出来,工装裤上沾着灰尘,脸颊却红扑扑的,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少年身后跟着苏晓棠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件精心包装的物件,脚步轻快地穿梭在展厅里。青藤猫蹲在门槛上,尾巴尖扫过地上的光斑,像是在丈量这期待已久的时刻。

博物馆是由青藤街原来的老粮站改造的,苏晓棠的设计保留了红砖拱顶和木质桁架,阳光透过新换的玻璃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整齐的光影。展厅按“时光脉络”分为三个区域:“岁月回响”陈列老物件,“街巷记忆”展示街坊故事,“未来约定”则预留了互动空间,墙上挂着风铃长廊的照片和时光胶囊的铜盒模型,每个角落都透着温暖的巧思。

“都按规划摆好了?”周明远走进主展厅,目光扫过一排排展柜。最显眼的中央展柜里,那颗封存着青藤街土壤的“时光珠”正静静躺着,特制的灯光从下方照射,让珠体内的土壤颗粒清晰可见,仿佛装着整个青藤街的呼吸。旁边的展柜里,裂了缝的星星珠被单独陈列,下方的铭牌写着:“周磊与苏晓棠的童年信物,2005年”。

“周师傅您看这边。”博物馆讲解员小陈指着“老物件展区”,李奶奶的结婚照、老王头的修鞋锥子、张大姐的搪瓷盆都被妥善地放在恒温展柜里,每个物件旁都配着手写的故事卡,字迹娟秀,是苏晓棠特意请书法老师写的。“这些故事我们录了音,游客扫码就能听街坊们亲自讲述。”

林小满拉着周明远来到“玻璃珠墙”前,整面墙上镶嵌着数百颗形态各异的玻璃珠,都是街坊们和游子捐赠的宝贝。“这颗是赵叔捐的民国老珠,里面有栀子花!”少年指着颗琥珀色的珠子,又指向旁边的蓝珠,“这是王爷爷的定情信物,他说五十年前就是用这颗珠子求婚的!”青藤猫跳上展台,用鼻尖轻蹭玻璃珠,引得大家轻笑。

苏晓棠正在调试互动区的设备,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风铃长廊的安装过程和时光胶囊的封存仪式。“这里设置了‘我的玻璃珠故事’留言板,游客可以写下自己的记忆,我们会定期整理成册。”她指着角落里的工作台,“还准备了玻璃珠DIY材料包,孩子们可以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时光信物。”

上午十点,开馆仪式正式开始。赵叔举着相机站在最前排,镜头对准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周明远、苏晓棠、李奶奶和街道办主任坐在台上,台下挤满了街坊和闻讯赶来的游客,孩子们挤在最前面,手里捧着自制的玻璃珠手链,兴奋地交头接耳。

“青藤街的老少爷们,今天是咱们的大日子!”街道办主任率先发言,声音洪亮,“这玻璃珠博物馆不仅是老物件的家,更是咱们青藤街的记忆宝库。感谢晓棠丫头和周师傅,感谢所有守护老街的街坊们!”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风铃长廊的叮咚声恰好传来,像是在伴奏。

李奶奶代表街坊发言时,手里紧紧攥着颗鸽子蛋大的透明珠:“这珠子陪了我六十年,今天把它交给博物馆,不是丢了念想,是让更多人知道青藤街的故事。”她指着展柜方向,“就像我家老头子说的,好东西要大家看才热闹。”老人朴实的话语让不少人红了眼眶。

周明远起身时,台下瞬间安静下来。他看着满街的街坊和崭新的博物馆,声音有些哽咽:“我爹常说,老物件是有灵性的,你对它上心,它就对你尽心。这些玻璃珠、老钟表,装着的是咱们青藤街的魂。今天博物馆开馆,就是想告诉大家,只要记忆在,老街就永远活着。”

苏晓棠最后发言,手里举着颗小小的玻璃珠:“这颗珠子是我十岁时在青藤街捡的,里面裹着片青藤叶。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带着它,因为它装着家的味道。”她指向风铃长廊的方向,“现在,我们用玻璃珠串起了过去和未来,青藤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新的篇章。”

剪彩仪式上,周明远和苏晓棠一起剪断红绸,街坊们放飞了数百只系着玻璃珠的气球,彩色的珠子在阳光下升空,像撒向天空的星星。孩子们欢呼着追逐气球,青藤猫追着飘落的彩带跑,整个青藤街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

开馆后,游客们涌进博物馆,好奇地打量着每件展品。在“老座钟展区”,周明远修过的两台百年座钟前围满了人,大家屏息听着钟摆的滴答声,看着玻璃罩上反射的光斑。“这钟真的一百年了?”有游客惊叹,周明远笑着点头:“比我岁数都大,修的时候还发现里面藏着信呢。”

李奶奶在自己的结婚照前给游客讲当年的故事:“这照片背后有我和老伴的手印,当年拍张照片可贵了,我爹卖了三担谷子才换来的。”她指着照片里的座钟,“看见没?就是展柜里那台,现在还走着呢,比谁都准。”游客们听得入迷,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互动区里格外热闹,孩子们围在工作台前制作玻璃珠挂件,苏晓棠和林小满在一旁指导。“把亮片放进珠子里,再滴胶水固定。”少年耐心地教个小姑娘,“这样阳光照进来就会闪闪的,像星星掉进珠子里。”青藤猫蹲在工作台边缘,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时不时用爪子扒拉两下散落的亮片。

中午,周明远和苏晓棠在博物馆的茶歇区接待游客。张大姐送来刚烙的葱油饼,李奶奶端来南瓜汤,茶香混着食物的香气在展厅里弥漫。有位白发老人看着民国老珠展柜,忽然红了眼眶:“这珠子和我母亲当年的嫁妆一模一样,她也是青藤街人,离开后就再也没回来过。”

周明远递过热水:“现在回来看看吧,老街还在,故事还在。”老人接过水杯,指着玻璃珠墙上的青藤花纹:“我母亲总说,青藤会记得回家的路。今天看到这博物馆,我信了。”苏晓棠立刻拿来留言本:“您把故事写下来吧,我们会好好保存。”

下午,钟表工坊的学徒们来博物馆参观。大勇看着展柜里的“瑞蚨祥”机芯,兴奋地拉着周明远:“师傅,这和您教我们拆解的机芯一样!”小雅则在老照片墙前驻足,指着周明远父亲修钟的照片:“周师傅,您年轻时和爷爷真像,连握镊子的姿势都一样。”

阿哲带着画板来写生,把博物馆开馆的热闹场景画进画里。他特意在角落画了只蹲在展柜上的黑猫,尾巴尖沾着片玻璃珠碎片:“青藤也是博物馆的一员,得给它留个位置。”林小满凑过来看,发现画中的自己正给游客讲解星星珠的故事,忍不住红了脸。

夕阳西下时,游客渐渐散去,博物馆里恢复了宁静。周明远和苏晓棠检查着展品,轻轻擦拭展柜上的指纹。“今天接待了三百多位游客,留言本写满了两本。”苏晓棠翻看着记录,眼里满是欣慰,“有位建筑师说想来合作,把老物件元素融入新设计。”

周明远看着暮色中的玻璃珠墙,珠子反射着最后的霞光,像无数个跳动的火苗。“林慧要是看到这场景,准会说‘咱们青藤街火了’。”他轻声说,指尖抚过冰凉的玻璃,“磊磊也会高兴,他的星星珠被这么多人喜欢。”

街坊们聚在博物馆门口,商量着晚上的庆祝宴。赵叔举着相机走来,展示着今天拍的照片:“这张剪彩的照片要放大挂在馆里,这是咱们青藤街的光荣时刻。”李奶奶笑着说:“我把南瓜饼的方子写下来,放在互动区,让游客也学学青藤街的味道。”

夜幕降临时,博物馆的灯光次第亮起,暖黄的光线透过玻璃珠墙,在地上投下彩色的光斑,和风铃长廊的光影交织在一起,像条流动的星河。周明远锁门前,最后看了眼中央展柜里的“时光珠”,珠体内的土壤在灯光下缓缓流动,像是青藤街的时光在静静生长。

林小满抱着青藤猫跟在后面,少年的书包里装着今天收到的游客留言:“青藤街的故事真好”“玻璃珠里有光”“下次还要来”。“周叔,明天还会有这么多游客吗?”少年仰着头问,眼里闪着期待的光。

周明远摸摸他的头,望向星空:“会的。只要我们守着这些故事,守着这份牵挂,青藤街的暖阳就会永远照着这里,照着每个来寻找记忆的人。”远处的风铃轻轻作响,老座钟的滴答声从工坊传来,和博物馆的灯光一起,在青藤街的夜色里,编织成最温暖的梦。

这夜,青藤街的梦里,有玻璃珠博物馆的灯光在闪烁,有老物件的故事在低语,有无数个被时光记住的瞬间,在暖阳里静静绽放。而那些悬挂在墙上的玻璃珠,早已把青藤街的温暖,悄悄告诉了每个走进这里的人,告诉他们:有些记忆,永远不会老去;有些牵挂,永远都在心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