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最近非常火的都市日常小说山风拂讲坛讲述了林砚之间一系列的故事,大神作者翕道对内容描写跌宕起伏,故事情节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山风拂讲坛》以113133字连载状态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也喜欢这本书。
山风拂讲坛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周五下午的财务室刚浸在翻票据的沙沙声里,走廊里就传来沉得发闷的脚步声——像踩着什么重物,一步比一步近。没等林砚抬头,分管后勤的孙副校长已经跨进门,手里攥着张发票,“啪”地拍在他桌上。这一下力道太猛,林砚手边的墨水瓶晃了三晃,深黑色的墨水溅在摊开的《财务制度》上,刚好落在“严禁虚报冒领”的条款旁,像故意要把规矩抹脏似的。
发票边角早被捏得发皱,油墨印在孙副校长指腹的老茧上,“三千两百元”的金额栏被指甲反复划得发亮,连纸纤维都翻了起来,像是早就把这个数字刻在了心里。“上周陪教育局领导吃饭,这烟酒钱你给报了。”他的声音裹着不容置疑的强硬,视线扫过桌上的《财务制度》时,眉头皱成个疙瘩,像是看见什么碍眼的杂物,连余光都不愿多留。
林砚拿起发票,指尖刚碰到纸边就觉出不对劲——备注栏规规矩矩写着“办公用品”,可纸张边缘沾着点淡淡的酒渍,还混着烟草的焦味,像从酒局的衣兜里揣了一路,和“办公用品”四个字透着股格格不入的别扭。他皱着眉把发票举到眼前,抬头迎上孙副校长的目光:“孙校长,这张发票备注是办公用品,但您说是烟酒钱,而且连消费明细都没有。按照《财务制度》,没有真实明细的票据,不能报销。”
“规定规定,就你知道规定!”孙副校长突然拔高音量,声音撞在财务室的白墙上,反弹回来时带着嗡嗡的回音。窗台上的绿萝被震得直颤,一片发黄的枯叶“啪嗒”落在他手背上,他却像触到什么麻烦东西似的,嫌恶地甩着手把叶子扫掉,“我是陪领导办事!花的是学校的钱,报了怎么了?难不成让领导自己掏腰包?”
财务室的门没关,他的吼声顺着门缝飘出去,走廊里路过的老师都停了脚步。教英语的年轻老师抱着作业本站在门口,指尖抠着作业本的塑料封皮,犹豫着要不要进来劝两句,最后只是悄悄拽了拽苏敏的衣角,眼神里满是“别硬碰硬”的示意。苏敏却把后背挺得更直,放下手里的钢笔时,指尖还攥着刚核完的验收单——那是上周的学生营养餐鸡蛋采购单,墨迹还透着点潮意。
“孙校长,财务报销有明确的制度。”她弯腰捡起被孙副校长袖管扫落在地的单据,把“鸡蛋采购单”捋得最平,举在手里轻声却坚定地说,“不管是谁的票据,没有真实明细都不能签。您刚才踩的这张,是孩子们下周要吃的鸡蛋钱,这些单据和您的发票一样,每一张都得负责任。”
“你们俩还敢跟我顶嘴?”孙副校长气得脸涨成猪肝红,伸手就往林砚手里抢发票。林砚赶紧把发票往身后藏,脚步往后退了半步,后背刚好贴住文件柜——柜门上贴着前任老会计用红笔写的“账清心安”,墨迹早渗进木板纹路里,像刻在骨子里的提醒,竟真给了他点支撑的力气。孙副校长没抢着发票,反而被桌腿绊了下,他恼羞成怒地往前扑,袖管又扫掉了一摞凭证,纸张散落一地。
就在这时,走廊里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轻却稳。刘副校长推门进来,手里的保温杯还冒着白汽,杯壁上“廉洁奉公”的红字在阳光下亮得晃眼——那是前任老会计退休时送他的,当时还特意把钥匙串上的铜锁摘下来,说“守好财务的门,比啥都重要”。他没先问缘由,只是往林砚和苏敏身后站了站,刚好把孙副校长的视线挡住一半,又把保温杯放在两人中间的桌上,杯身的红字正对着孙副校长的脸,像面小小的旗子。
“怎么了?这么吵,隔壁三年级的课都停了。”他的语气平静得像在说窗外的天气,弯腰捡起脚边的一张凭证,看清是“教师取暖补贴表”后,轻轻放在苏敏手边。
“老刘,你来得正好!”孙副校长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指着林砚和苏敏的鼻子,声音都带着颤,“这俩年轻人拿着制度当挡箭牌,连我的发票都敢拒报!你说说,我陪领导办事花的钱,凭什么不能报?”
刘副校长没接话,伸手从林砚手里拿过发票,又翻开桌上的《财务制度》。他翻书的速度很慢,指尖在书页上慢慢划着,像在确认什么,最后停在“公务接待管理办法”那页。老花镜的镜片反射着阳光,刚好晃在孙副校长的眼睛上,让他下意识眯了眯眼。“老孙,你看。”刘副校长的指腹敲了敲纸面,“这里写得清楚:公务接待需附真实消费明细,烟酒费用本就不在报销范围内。你要是公务接待,就按流程补全明细;要是私人消费,那可不能走学校的账——咱们都是老教师了,不能坏了规矩。”
“你!”孙副校长气得手指都在抖,他指着刘副校长,半天说不出话,最后抓起桌上的发票,狠狠往地上摔了一下。发票飘悠悠落在林砚脚边,他弯腰捡起来时,看见孙副校长摔门而去的背影,门框被震得嗡嗡响,连墙上的日历都掉了角。走廊里的老师赶紧散开,财务室里终于恢复了安静,只剩下保温杯里热水翻滚的轻响,和绿萝叶子慢慢平复的颤动。
林砚松了口气,抬手抹了把额头,手心的汗把发票边缘浸得发潮。刘副校长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拧开保温杯喝了口热水,又把杯子往他面前推了推:“别怕,财务室的底线不能破。要是今天给孙副校长开了这个头,明天就有人拿着超市购物票报办公费,后天就有人用吃饭票抵教材钱,学校的账一乱,孩子们的书本费、营养餐钱,可经不起这么造。”
苏敏也松了口气,重新坐回座位时,才发现指尖还在微微发抖——刚才举着鸡蛋采购单的手,现在还攥着拳。“刘校长,刚才谢谢您。我还以为……”
“谢什么,我也是财务室的一员。”刘副校长笑了笑,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盒子。盒子是老式的,上面挂着铜锁,钥匙串上还坠着个小牌子,刻着“财务室”三个字——是前任老会计传给他的“证据库”。他把孙副校长的发票叠得方方正正,塞进盒子里,锁扣“咔嗒”一声扣上时,像给刚才的争执画了个稳妥的句号。“这张票我留着,以后要是有人说咱们故意刁难,也好有个凭证,省得说不清。”
林砚看着那把铜锁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心里忽然踏实了——原来他不是一个人在坚守。身边有苏敏,会弯腰捡起散落的单据,用“孩子们的鸡蛋钱”守住立场;身后有刘副校长,会拿着旧保温杯挡在前面,用“老规矩”撑着底气。三个人像三根拧在一起的绳子,单根或许细弱,缠在一起就有了扯不断的力气。
那天下午,三人没再提刚才的争执,默契地凑到桌前核对教师的工资补贴。刘副校长负责算工龄,他把老花镜推到鼻尖,手指在算盘上拨得飞快,算珠碰撞的声音清脆又规律,偶尔停顿时,就用指腹按按太阳穴——年轻时在山坳教学点教书落下的眼疾,一累就发花。苏敏负责核职称,她把每位老师的职称证书复印件按年级排好,指尖划过“一级教师”的字样时,总会多看两眼——那是她师范毕业时的梦想,后来虽做了财务,却总在核对这些单据时,替老师们守住该得的待遇。
林砚负责汇总,他把两人算好的数据输进电脑,键盘敲击声和算盘声、翻纸声混在一起,像首特别的歌。刘副校长拨算盘累了,就歪头看着林砚的屏幕,林砚便特意把“工龄补贴”那栏的字体调大两倍;苏敏核完一份复印件,就顺手把刘副校长的保温杯续满热水,杯壁的“廉洁奉公”四个字,在夕阳下亮得温柔。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把三人的影子叠在账本上。刘副校长的影子刚好盖住孙副校长刚才摔发票的地方,苏敏的影子压住了散落的验收单,林砚的影子落在锁着的铁盒上。三个影子揉在一起,像把财务室的桌子捂成了一个小小的圈子,把外面的纷扰都挡在了圈外。林砚看着眼前的画面,忽然觉得,财务室就像一道铁闸,他们三个人,就是闸上的三颗铆钉——刘副校长是最顶上的那颗,守着规矩的根基;苏敏是中间的那颗,连着琐碎的责任;而自己是最底下的那颗,扛着往前走的力气。少了谁,这道闸都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