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4章

十月的风裹着桂花香钻进财务室时,林砚正对着电脑核教师的班主任补贴表。连续加了两晚班,他的眼睛里布满红血丝,指尖划过键盘时,总有些发飘——前一晚帮教务处整理代课教案到深夜,桌上的咖啡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最后只喝了半杯,剩下的都凝在杯底,像没散开的倦意。

“小林老师,忙着呢?”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林砚抬头,看见张桂英老师站在门口,手里攥着张工资条,布袋子挂在胳膊上,袋子口露出半盒降压药——上周财务室报销时,他见过这个药盒,当时张老师还笑着说“老伴的药,得按时吃”。

林砚赶紧起身:“张老师,您坐,是补贴有问题吗?”张老师把工资条递过来,指尖在“班主任补贴”那栏划了划:“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是280块,今年怎么成230了?是不是算错啦?”她说话时,鬓角的白发被风吹得晃了晃,上次林砚代课时,她还塞给他两个热鸡蛋,说“年轻人熬夜核账伤身体,得补补”,鸡蛋的温度好像还留在口袋里,现在却让他心里一沉。

他赶紧从抽屉里翻出核算表,指尖在“教龄”栏来回划动。张桂英的名字旁清清楚楚写着“19年”,可他当初输数据时,愣是把“1”和“9”之间的空隙看错,当成了“18年”——教龄少算一年,补贴就少了五十块。笔尖在错误的数字上狠狠戳了戳,纸被戳出个小坑,墨点晕开,像在惩罚他的马虎。

“对不起张老师,是我算错了!”林砚的脸瞬间红到耳根,站起来时差点碰翻椅子,“我马上给您补上,您稍等。”张老师笑着摆摆手,把他按回座位:“没事没事,谁还没个糊涂的时候?我不急,你忙完再说。”可林砚知道,张老师的老伴常年卧病,家里的药费全靠她的工资,这五十块钱,说不定是她老伴好几天的药钱。

等张老师走后,林砚立刻翻遍了钱包。里面只有三张十块的纸币,叠得整整齐齐——是昨天给望溪教学点的陈冬买练习本剩下的,还有八枚一元硬币,在夹层里滚来滚去,叮当作响。他把硬币倒在桌上,五个一摞摆了四摞,还差五个才够二十块,像把心里的亏欠摆得明明白白。指尖摩挲着纸币上的纹路,他突然想起陈冬接过练习本时的笑脸,那时还说“林老师,你下次来,我教你折纸船”,现在却连补错的钱都凑不齐,心里又酸又涩。

“怎么把硬币摆一地?”苏敏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她刚去教务处送完单据,看见林砚蹲在地上数硬币,脸色差得像纸。林砚站起来,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声音里带着难掩的自责:“都怪我,要是昨晚不熬夜改教案,今天就不会犯这种错了。张老师家里本来就不容易,我还少算她的补贴……”

苏敏没说话,转身拉开自己的抽屉,翻出一个粉色的零钱包——上面绣着个小太阳,是她女儿上周刚送的生日礼物。她把钱包打开,里面的钱不多,大多是买菜找的零钱,她数出三张十块、四张五块,叠在一起时,特意把有折痕的那两张放在下面,递到林砚手里:“先给张老师补上,这钱是我早上买菜找的,刚好够,你别多想。”

林砚把钱推回去:“不行,这是我的错,不能让你垫钱。再说,五十块也不是小数……”“什么小数大数的,咱们是同事,互相帮忙不是应该的?”苏敏按住他的手,指尖带着刚握过热水杯的温度,“上次我算错学生人数,把三年级的人数多算了三个,导致营养餐订多了,是你帮我对着花名册逐个数,改了整整两页表,还陪我去食堂把多订的牛奶分给孩子们,怎么没见你说‘这是我的错’?”

她弯腰帮林砚把桌上的硬币一个个捡起来,放进他的钱包,又把那五十块钱塞在他手心:“我爸以前总骂我‘死心眼’,说我在财务室当差,连亲戚的假票都不肯报,迟早得罪人。可我知道,咱们守住制度,不只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像你这次,不是故意算错,是累着了,别太自责。”

林砚看着苏敏真诚的眼神,手里的五十块钱被攥得发烫。他想起上次苏敏算错人数时,自己帮她核对花名册,她也是这样,蹲在地上一张张数单据,眼里满是焦急,最后把多订的牛奶分给孩子们时,她还笑着说“还好有你帮忙,不然就浪费了”。原来有些温暖,早就悄悄藏在了日常的琐碎里,等你需要时,就会轻轻递到你手边。

他拿着钱,赶紧去找张桂英老师。张老师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看见他来,放下红笔接过钱,又从抽屉里拿出个苹果塞给他:“你看你,还特意跑一趟。这个苹果是我孙子昨天送我的,甜着呢,你拿着吃。”苹果上还带着温度,林砚攥在手里,心里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

回到财务室,林砚把苹果放在苏敏桌上:“张老师给的,分你一半。”苏敏笑着切开苹果,递给他一块:“咱们现在把所有教师的补贴表再核对一遍吧,省得再出岔子。”她搬了把椅子坐在林砚身边,两人对着花名册逐行核对——苏敏负责念教师名字和教龄,声音轻柔又清晰;林砚负责在电脑上比对数据,指尖敲键盘的速度慢了些,却比刚才仔细了很多。

“李建国,教龄22年,班主任补贴310元。”“对得上。”“王芳,教龄15年,班主任补贴250元。”“没错。”念到张桂英的名字时,苏敏特意放慢语速:“张桂英,教龄19年,班主任补贴280元。”林砚核对完,在表上画了个小对勾,抬眼时发现苏敏也在她的核对表上画了个对勾,两个对勾挨在一起,像并排走的小脚印,在密密麻麻的数字里显得格外温暖。

核对到一半,苏敏从抽屉里拿出两颗奶糖,塞给林砚一颗:“我女儿说,吃糖能让人仔细点,你试试。”奶糖纸是橘子味的,在灯光下泛着橘黄色的光,和她零钱包上的小太阳一样亮。林砚剥开糖纸,甜意漫过舌尖,刚才的自责和焦虑好像都被这甜味压下去了些。

“你女儿多大了?”林砚随口问。苏敏低头翻着花名册,眼里露出温柔的笑意:“八岁,上二年级,总说我天天算账,都忘了怎么给她讲睡前故事。”她顿了顿,又说:“其实我以前也想当老师,师范毕业时都拿到教师资格证了,可当时财务室缺人,校长找我谈话,我就留下来了。刚开始总觉得委屈,后来发现,管财务和当老师也差不多——老师守着孩子们的学业,咱们守着孩子们的营养餐、老师们的补贴,都是在给学校守着底气。”

林砚心里一动,想起自己在望溪教学点的日子,想起代课时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想起财务室里一本本整齐的账本——原来不管是站讲台还是核账本,只要心里装着该装的人,做什么都是在守护。他看着苏敏认真念名字的侧脸,突然觉得,财务室的日子好像也没那么难熬,有这样一个懂你的人一起并肩,再枯燥的数字也能读出温度。

等把所有补贴表核对完,窗外的天已经黑了。苏敏收拾东西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放在林砚的《财务制度》里:“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财务工作就是细水长流,慢慢来。就像织毛衣,一针错了没关系,拆了重织就好,只要最后织得平整,就是件好毛衣。”

林砚拿起纸条,发现背面还画着个小小的笑脸,笑脸旁边是两支靠在一起的笔——一支是粉笔,笔杆上画着红色的珊瑚;一支是钢笔,笔杆上写着“财务室”三个字,像他和苏敏,一个藏着讲台梦,一个守着账本责,却能靠在一起往前走。他把纸条夹回《财务制度》,刚好夹在“认真负责”那页,又把苏敏垫的五十块钱叠好,放在纸条旁边,像在收藏这份温暖。

苏敏拎着包走到门口,回头看见林砚还在看纸条,笑着说:“明天二年级的代课教案,我帮你整理好了,放在你抽屉里,记得看。”林砚抬头,看见她眼里的笑意,像窗外的月光一样温柔。“谢谢你,苏敏。”他轻声说,这是他第一次叫她的名字,没有加“老师”,也没有加“同事”,就像叫一个认识很久的朋友。

苏敏摆摆手,推开门走了:“谢什么,咱们是同行的人。”门慢慢关上,财务室里只剩下林砚一个人。他坐在椅子上,手里攥着那张纸条,闻着桌上苹果的清香,突然觉得,坚守底线的路上从来都不缺同行的人——是有人在你算错账时递上零钱,在你自责时陪你重核单据,在你迷茫时塞给你一颗糖,在你藏着讲台梦时,悄悄帮你整理好教案。

他翻开《财务制度》,看着那张画着笑脸和笔的纸条,看着旁边叠得整齐的五十块钱,心里暖暖的。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账本上,也落在纸条上,把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温暖的字迹都照得清清楚楚。林砚拿起笔,在纸条的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和苏敏零钱包上的一样亮,然后把《财务制度》轻轻合上,仿佛把这份温暖也悄悄藏进了心里。

走在回家的路上,风还是有点凉,可林砚的心里却暖乎乎的。他想起张老师给的苹果,想起苏敏画的笑脸,想起两人一起核对补贴表时的场景,突然明白,生活就像财务室的账本,有对勾也有错漏,有枯燥也有温暖,只要身边有同行的人,就能把每一页都写得认真又踏实。

他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想起明天的代课,想起抽屉里苏敏帮他整理好的教案,脚步也轻快了些。原来心和责从来都不是对立面,就像粉笔和钢笔可以靠在一起,讲台和账本也能并肩——只要心里装着温暖,手里握着责任,就能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