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小说,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免费阅读

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

作者:鹤言笙

字数:102635字

2025-08-06 10:15:51 连载

简介

小说《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本书由才华横溢的作者“鹤言笙”创作,以姜砚禾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02635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清明前后的雨,下得绵密又缠绵。姜砚禾披着三叔公给的旧蓑衣,站在刚翻整好的水田里,手里攥着一把翠绿的秧苗。

田埂上站满了看热闹的村民。老李头蹲在柳树下抽旱烟,烟袋锅里的火星在雨雾里明明灭灭;张寡妇抱着刚学会走路的孙子,孩子的小手在雨里抓着空气;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哑巴叔,也扛着锄头站在田埂边,眼神里带着好奇。

“丫头,这雨里插秧,不怕冻着苗?” 三叔公裹紧了蓑衣,忍不住开口。按老规矩,插秧得等晴天,泥水晒得温热了才好下田,哪有顶着冷雨干活的道理。

姜砚禾弯腰插进一株秧苗,指尖的泥水顺着指缝往下滴。“三叔公,这雨好,能让秧苗缓得快。” 她直起身,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我育的这秧苗娇气,怕晒,就喜欢这蒙蒙雨。”

她育的秧苗确实特别。苗床是用秸秆和蚯蚓粪铺的,比普通苗床高出半尺,排水性极好;每株秧苗间距精确到五寸,叶片舒展得像撑开的小伞,根须在透明的营养水里看得一清二楚 —— 那是她用农技站的废弃玻璃缸改造的育苗箱,里面加了草木灰和骨粉,算是简易版的 “未来营养基”。

村民们看着她倒退着插秧,动作不快,却插得笔直,株距行距像用尺子量过似的,不由得啧啧称奇。

“这丫头干活真讲究。”

“你看那苗,绿油油的,比城里花店的草还精神。”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结谷子。”

议论声里,老李头突然站起身,把烟袋锅往腰上一别,脱了布鞋就往水里踩。“我老婆子也来搭把手。” 他裤腿一卷,露出布满青筋的小腿,抓起一把秧苗跟着插起来。

有了老李头带头,田埂上的村民陆陆续续下了田。张寡妇把孩子交给旁边的妇女,撸起袖子就往泥里踩;哑巴叔没说话,却默默地扛起锄头去挖田埂的排水沟,动作比谁都快。

雨还在下,水田里很快热闹起来。没人再提 “神仙稻” 的玩笑,也没人质疑她的法子,只有此起彼伏的谈笑声,混着雨声落在水面上,溅起一圈圈涟漪。

姜砚禾看着身边忙碌的身影,心里暖烘烘的。她想起未来星港的机械化农场,插秧机一天能插百亩地,可机器再快,也插不出这样的烟火气。她教大家如何区分强弱苗,如何控制插秧深度,声音在雨里传得很远。

“砚禾丫头,你这苗真能亩产千斤?” 张寡妇一边插苗一边问,眼里带着期待。她男人前年在工地摔断了腿,家里就靠几亩薄田过活,日子紧巴巴的。

“能。” 姜砚禾肯定地说,“不仅能,磨出的米还特别香,能卖出好价钱。等秋收了,我先给你家留两袋新米。”

张寡妇笑得眼角起了褶:“那我可等着。”

雨停时,半亩水田已经插满了青秧。翠绿的秧苗在水里站成整齐的队列,被风吹得轻轻摇晃,像一片刚铺展开的绿绸子。村民们扛着农具往回走,泥水里的脚印歪歪扭扭,却透着说不出的踏实。

接下来的半个月,姜砚禾更忙了。她带着村民在稻田边种上了驱虫的薄荷和万寿菊,又在山脚挖了个蓄水池,用竹筒做了简易的滴灌装置 —— 这是她根据未来的节水系统改良的,能把用水量减少一半。

最让村民们惊讶的是她搞的 “生态鱼塘”。她没像别人那样把塘底夯死,反而往塘里扔了好多树枝和石头,说是 “给鱼虾搭窝”;还在塘边种了芦苇和菖蒲,说能 “净水”。

“这丫头净整些新鲜玩意儿。” 有人背后嘀咕,却没人再明着反对。因为大家发现,那些被姜砚禾 “折腾” 过的土地,好像真的不一样了 —— 荒了多年的田埂上冒出了新绿,蓄水池里的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子,连空气里都多了股草木的清香。

这天午后,姜砚禾正在调试滴灌装置,手机突然响了。是镇上农技站的王技术员,语气带着急:“小姜,你快来一趟!县农业局的李科长来了,说要看看你的‘高产稻’!”

姜砚禾心里咯噔一下。县农业局的人怎么会知道?多半是王技术员多嘴。她来不及细想,摘了草帽就往镇上跑。

农技站里,一个穿着白衬衫的中年男人正翻看着她的育种记录,眉头紧锁。王技术员站在一旁,脸色发白。

“你就是姜砚禾?” 男人抬头,眼神锐利,“这些数据是真的?杂交野生稻亩产千斤?”

“是真的,李科长。” 姜砚禾不卑不亢地回答,“我有培育日志和样本,可以随时检验。”

李科长挑了挑眉,显然没信:“小姑娘,搞农业要脚踏实地,不能靠编数据博眼球。野生稻驯化是世界级难题,你一个乡下丫头,能有这本事?”

这话里的轻视像针一样扎人。姜砚禾深吸一口气,从帆布包里掏出个保鲜盒,里面是她培育出的稻穗样本:“李科长可以看看,这是第三代杂交种,穗粒数比普通稻种多三十粒,抗病性经过了三次田间试验。如果您不相信,可以等秋收时来验收。”

李科长拿起稻穗,对着光看了半晌,又翻看了她的培育日志,脸色渐渐变了。日志上不仅有详细的杂交步骤,还有每天的生长记录,字迹娟秀却透着严谨,连气温、湿度都标记得清清楚楚。

“这些…… 真是你一个人做的?” 他语气里少了些怀疑,多了些探究。

“刚开始是我一个人,后来村里的乡亲们都来帮忙了。” 姜砚禾实话实说。

李科长沉默了片刻,突然笑了:“好!有胆识!我给你个机会 —— 下个月县里有个农业创新交流会,你带着你的成果来试试。要是真像你说的那么好,县局可以给你争取扶持资金。”

姜砚禾又惊又喜:“真的?”

“我说话算数。” 李科长拍了拍她的肩膀,“不过我提醒你,交流会上来的都是专家,可糊弄不得。”

送走李科长,王技术员擦了擦汗:“吓死我了,还好你准备充分。” 他看着姜砚禾的眼神,多了些敬佩,“没想到你真有两下子。”

姜砚禾没心思跟他客套,心里盘算着交流会的事。如果能拿到扶持资金,就能早点把 “稻海星空” 观景台建起来,还能买些更专业的设备。她抬头望向窗外,镇子外的田野在夕阳下泛着金辉,远处的姜家坳藏在青山褶皱里,像颗等待发光的明珠。

回去的路上,她特意绕到水田边。夕阳的光洒在秧苗上,翠绿的叶片上滚动着水珠,亮得像碎钻。风一吹,千亩秧田泛起绿浪,沙沙作响,像是在跟她打招呼。

姜砚禾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秧苗的叶片。指尖传来的凉意,比未来星港最精密的传感器更能让她安心。

她知道,李科长的出现,意味着她的 “秘密” 再也藏不住了。未来的技术与当下的土地碰撞,必然会引来更多关注,有支持,也会有质疑,甚至可能有她意想不到的麻烦。

但看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绿,她突然不怕了。

因为她不是在重复未来的路,而是在为这片土地开辟新的可能。那些扎根在泥土里的秧苗,那些村民们脸上渐渐多起来的笑容,就是她最坚实的底气。

夜色降临时,姜砚禾回到村里。远远看见田埂上有个身影在忙碌,走近了才发现是老李头,正拿着手电筒查看秧苗的长势。

“李爷爷,这么晚了还不睡?”

“看看心里踏实。” 老李头咧开嘴笑,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丫头,我听王技术员说了,县里来人了?”

“嗯,让我去参加交流会。”

“好!好!” 老李头连说两个好,“到时候我跟你一起去,让那些大领导也看看,咱们姜家坳的地,能长出金疙瘩!”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一望无际的秧田上。青秧在夜里舒展着叶片,像在积蓄力量,等待着抽穗扬花的那一天。

姜砚禾望着眼前的老人,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突然觉得,那些在未来承受的苦难,那些穿越时空的挣扎,都值了。

因为这里,是她的根。而根,永远都在生长。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