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喜欢种田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从一介布衣到富甲天下》?作者“佛说众生善恶”以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鲜活的陈文远苏锦儿形象。本书目前连载,赶快加入书架吧!《求从一介布衣到富甲天下陈文远苏锦儿全文无弹窗实时更新》就在下方,点即看!
从一介布衣到富甲天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杨廷渊的预警很快成为现实。以都察院御史王璡为首的“清流”一派,向皇帝上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奏章,弹劾陈文远“三宗罪”:
1. “变更祖制,动摇国本”: 指责陈文远的“中枢仓”等改革,废弃了行之百年的漕运成法,是蔑视祖宗智慧,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风险。
2. “任用私党,把持漕运”: 抨击陈文远设立的“漕政学堂”培养门生,安插亲信,如赵小五等已被提拔至关键岗位,有结党营私、操控国家经济命脉之嫌。
3. “勾结商贾,有辱官箴”: 翻出陈文远在青州与商贾合作、推行“云来速运”的旧事,渲染其行事风格近于商贾,唯利是图,有损官员清誉。
这道奏章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深潭,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保守势力纷纷附和,要求严惩陈文远,甚至有人影射背后的支持者杨廷渊“用人不明”。
面对汹汹攻势,陈文远在杨廷渊的指点下,采取了极其冷静而有力的应对策略:
第一步:以退为进,避其锋芒。
陈文远主动上书皇帝,自请暂停“漕运革新司主事”一职,接受朝廷调查。同时,他建议由户部、工部派员组成联合稽查组,全面审计漕运改革以来的所有账目、数据及效果。这一姿态显得光明磊落,毫不畏惧调查。
第二步:用数据说话,以实效辩诬。
在联合稽查期间,陈文远没有为自己做任何口头辩护,而是向稽查组提供了厚厚一摞、记录详实的报告:
《漕运革新前后效能对比数据汇编》: 用无可辩驳的数字,清晰展示了改革后运输时间缩短、损耗降低、成本节约的具体成效。
《中枢仓试点线路节流分析》: 详细说明了新方案如何科学减少重复运输,并附上沿途州县官员及漕丁、船夫因效率提升、收入增加而按下的认可手印。
《漕政学堂章程及课业摘要》: 证明学堂教授的是利国利民的实务知识,绝非结党营私。
第三步:争取关键支持,转化危机。
陈文远深知,真正的裁判是皇帝和国家的实际需求。他通过杨廷渊,巧妙地将北方一次小的边境冲突中,因漕运效率提升而得以快速补给的战例呈报御前。前线将领为稳定军心粮草,也上书称赞新漕运之效。军方的支持成为了扭转局面的关键砝码。
最终,联合稽查的结果证实了陈文远改革的巨大成功,皇帝驳回了御史的弹劾,并下旨褒奖陈文远“实心任事,卓有成效”,使其官复原职,并赐金牌一面,许其“遇有阻挠革新者,可密折直奏”。此役,陈文远不仅安然过关,声望和权威反而更上一层楼。
经此一役,皇帝和杨廷渊都意识到,陈文远的才能不应仅限于漕运这一“中间环节”。帝国的根本在于农业,而漕运的源头是粮食生产。若能提升农业本身的效率,将是更大的功绩。
恰逢东南江淮一带遭遇水患,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成为当务之急。皇帝下旨,任命陈文远为“江淮巡农使”,兼领漕运革新,前往江淮地区,统筹灾后农业恢复与革新。
陈文远深知,这是一个更宏大也更艰难的舞台。他面对的将是千百年未变的小农经济模式。他带着赵小五等一批得力干将,以及漕政学堂的优秀学员,奔赴江淮。
到达灾区后,陈文远没有坐在衙门里听汇报,而是立即深入田间地头。他发现的问题触目惊心:
生产环节,农户分散,种植技术落后,抗灾能力弱。
流通环节,粮食收割后,被层层粮商压价收购,农民获利微薄,缺乏再生产积极性。
信息闭塞,农民不知外界需求,往往盲目种植,谷贱伤农。
基于现代供应链思想,陈文远开始着手构建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化供应链”体系:
1. 组织创新:推行“农社”模式,他鼓励农民以村落为单位,成立“农社”,抱团发展。农社统一采购良种、农具,降低生产成本。他引入“标准化生产”概念,指导农社对粮食进行初步筛选、分级,打造“江淮优质米”的品牌雏形。
2. 打通销路:建立“农漕直通”机制。利用他漕运方面的权力,尝试将部分漕粮征收任务,直接与这些“农社”对接,减少中间商盘剥,让利给农民。同时,通过漕运网络,将江淮优质米销售到北方价格较高的地区,甚至探索通过海路出口的可能。
3. 引入科技与金融元素:他推广一些简单实用的农业技术,如改进的灌溉工具、积肥方法。他说服杨廷渊,争取到朝廷允许,试点“青苗贷”,由官府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收获后用粮食抵扣,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难题。
4. 信息引导:他要求漕政学堂的学员收集各地粮价信息,定期发布,引导农社调整种植结构。
陈文远的这套组合拳,开始逐步激活江淮农业。农民因为加入了农社,有了议价能力,收入增加,生产积极性高涨;朝廷获得了更稳定、更优质的漕粮来源;漕运体系也因为源头标准化而效率进一步提升。
然而,这一次,他触动的利益集团更加庞大和隐蔽——那些世代依靠垄断粮食收购而获利的地方豪强和粮商。他们无法再像雷老大那样直接动武,也无法像朝中清流那样直接弹劾,但他们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网开始悄然发力,用更加阴柔的手段抵制“农社”,散布谣言,甚至暗中破坏。
陈文远站在江淮的土地上,看着这片充满希望却又暗流涌动的田野。他知道,改造农业供应链,是一场比漕运改革更加深刻、更加漫长的社会变革。他不仅是在与天灾斗争,与落后的生产方式斗争,更是在与千百年形成的固有利益格局和观念斗争。
但他的目光已经超越了江淮,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农社+直通+信息”的模式,推广到丝绸、茶叶等其他重要物产,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帝国的初级产品供应链效率。一条从田间地头到边境军镇的、更加高效、公平、有韧性的超级供应链蓝图,正在这位穿越者的心中徐徐展开。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陈文远步伐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