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陈默引入的“龙虎榜”竞赛制度,像一剂最猛烈的催化剂,彻底引爆了石门工程队这群朴实汉子们骨子里的好胜心和荣誉感。

卧牛山下的山谷,变成了一个巨大而喧嚣的竞技场。

每天天不亮,各个小组的成员们就自发地提前起床,检查工具、活动筋骨,只等开工的铜锣一响,便如猛虎出笼般冲向自己的作业区。工地上,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推着独轮车的汉子,跑得车轮子都快冒烟了;负责挖掘的,挥舞着铁锹,膀子抡得像风车一样,汗水浸透了衣衫,也毫不在意。

“三队的,加把劲!昨天就是你们抢了第一,今天说啥也得轮到咱们五队了!”

“一队的兄弟们,别歇着!看到没,七队那帮小子快追上来了!晚上的肉还想不想吃了?”

吆喝声、号子声、铁锹与石块的碰撞声,汇成了一曲雄壮而激昂的劳动交响乐。

傍晚收工时,营地门口的“龙虎榜”前,总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当天的排名和数据被公布出来时,人群中总会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和懊恼的叹息。

胜利的小组,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昂首挺胸地走进食堂,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高声吹嘘着自己今天的“战绩”。而排名靠后的小组,则灰溜溜地拿起扫帚,默默地去清理营地,心里憋着一股劲,发誓明天一定要把面子挣回来。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氛围下,整个基槽的开挖进度,远超陈默最初的预期。原本计划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土方量,仅仅过去了十几天,就已经完成了近一半。

陈默对于这种良性竞争,乐见其成。但他也没有被高涨的热情冲昏头脑。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工地上,像一个最挑剔的监工,来回巡视。

他的目光,重点关注的不是进度最快的队伍,反而是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例如,基槽的挖掘深度是否达到了标准线?挖掘出来的土石,是否严格按照要求,分类堆放在了指定的位置?队员们的操作,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会毫不留情地当场指出,并责令其立刻改正。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所有人传达着一个信息:进度固然重要,但质量和安全,才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这天,陈默在巡视到张大山负责的第二施工队时,发现了一个问题。

二队是所有队伍里,干劲最足,也是进度最快的队伍之一。张大山作为陈默最信任的人,执行力极强,把队伍管理得井井有条。

但陈默却发现,他们负责的区域,挖掘出来的废土堆放区,比其他区域,要小上不少。

“大山叔,”陈默把张大山叫到一旁,指着那堆废土问道,“你们今天的进度很快,但挖出来的废土,似乎有些少了。其他的土呢?”

张大山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低声说道:“总队长,是俺的错。俺寻思着,这基槽挖出来的土,反正回头还要往坝体上填。来回搬太费事了,就……就让兄弟们,把一部分觉得还不错的土,直接堆在了基槽边上,想着回头能省点力气。”

这种想法,在传统的施工中,非常常见,可以说是“经验之谈”。

但陈默听完,脸色却立刻沉了下来。

“糊涂!”他厉声喝道,“我三令五申,所有的挖掘土方,都必须运到指定的堆放区,进行统一的筛选和处理!你怎么能把规矩当成耳旁风?”

张大山被他训得满脸通红,不知所措:“俺……俺就是想给兄弟们省点力气……”

“省力气?你这是在害他们,是在害整个工程!”陈默的语气,是前所未有的严厉,“你知不知道,基槽边上的土质,是最不稳定的!堆放重物,会改变土层的应力,极易引起塌方!万一基槽的侧壁塌了,正在下面干活的兄弟们,躲得及吗?”

“你再看这些土!”陈默抓起一把堆在旁边的“好土”,“你肉眼看着是不错,可它里面的含水量、黏土和沙石的比例,达标吗?经过我们质检队的检验了吗?没有经过检验的材料,就敢直接用在未来的坝体上,你是想让我们的百年大计,从根上就烂掉吗?”

陈默的一连串质问,如同重锤,狠狠地敲在张大山的心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才意识到,自己那个“省力”的小聪明,差点酿成多大的祸患。

“总队长,俺错了!俺真的错了!”张大山“扑通”一声,就想跪下。

陈默一把将他扶住,叹了口气,语气也缓和了下来:“大山叔,我不是要责怪你。我只是要让你们所有人都明白,我们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任何一点想当然的‘经验’,都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唯一能相信的,只有标准、规矩和科学!”

他让张大山立刻召集了二队的全体成员,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刚才那番话,又重申了一遍。并亲自监督着他们,将那些堆放在基槽边的“违规土方”,全部清理干净,运回了指定的堆放区。

这件事,像一阵冷风,吹醒了所有在狂热中有些飘飘然的队员。他们再一次认识到,陈总队长那看似“不近人情”的严格要求背后,是对工程质量的绝对负责,和对他们生命安全的极度珍视。陈默的“铁腕”与原则,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从此,再也无人敢耍小聪明,再也无人敢挑战规矩。

整个工地,进入了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稳健的高速运转之中。

在经历了前期的磨合和整顿之后,地基的开挖工作,终于全面铺开。上百名汉子,在各自的区域内,奋力挥洒着汗水。那巨大的基槽,在他们的手中,一寸寸地加深,一天天地变宽。

而陈默,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都奔走在工地的第一线。他将自己脑中那些现代化的施工管理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用最朴素的语言,传授给这些古代的劳动者。

他教他们如何观察土质,判断哪里可能存在塌方风险;他教他们如何使用杠杆原理,更省力地撬动巨石;他甚至还组织了一支“啦啦队”,让嗓门大的队员,在工地上喊着整齐的号子,用节奏和激情,来鼓舞士气,驱散疲劳。

渐渐地,队员们看他的眼神,又多了一层新的含义。他们觉得,这位陈总队长,不仅是“神人”,更像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严师。他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修水库的本事,更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

在这样高昂的士气和严谨的管理下,卧牛山下的山谷,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道承载着石门镇未来的“龙骨”,正在所有人的汗水中,被坚定地、一寸寸地,从沉睡的大地深处,唤醒。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