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悬疑脑洞小说,那么《拾光解谜社》将是你的不二选择。作者“爱吃海带包饭的司飞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林砚苏晚的精彩故事。本书目前已经连载,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拾光解谜社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晨光穿透沈府的雕花窗棂,将偏厅的木桌染成暖金色。案件告破后,警方已将嫌疑人带走,留下“拾光解谜社”的五人整理现场。陆时瘫坐在椅子上,手里把玩着从枯井里捞出来的鱼线,突然一拍桌子:“我说,这次案子的伏笔也太密了吧!不跟读者好好解析一下,他们肯定没注意到咱们藏的那些细节。”
林砚正擦拭着沾了泥点的风衣袖口,闻言抬眸,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确实,很多线索都藏在细节里,正好趁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那些没说透的伏笔。”
苏晚坐在一旁,将证物箱里的青铜剑、矿物颜料一一摆放整齐,闻言点点头:“我先来吧,毕竟很多关键伏笔都在物证上。”她拿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青铜剑,指尖轻轻拂过剑身,“首先是这把剑的锈迹,我当时说‘锈迹不均匀,边缘有胶水痕迹’,这其实是第一个伏笔——自然生锈的青铜剑,锈迹会顺着剑身纹理均匀分布,而这把剑的锈迹是块状的,明显是用朱砂混合胶水涂抹上去的。凶手这么做,一是为了伪装成‘古宅诅咒’里的凶器,二是为了掩盖剑刃上的新鲜划痕——那是刺杀沈啸时留下的,要是没有锈迹遮挡,很容易被发现是近期使用过的。”
她顿了顿,又拿起装着红色颜料的证物袋:“然后是尸体指甲缝里的矿物颜料。我当时说‘质地细腻,不是灯笼上的朱砂’,这也是一个重要伏笔。沈府的灯笼上用的是普通朱砂,颗粒较粗,而这种矿物颜料是罕见的‘赤铁矿颜料’,常用于国画创作,在当地只有一家书画店有卖。后来陆时查沈明的消费记录,发现他一周前正好在那家店买过这种颜料,这就把他和凶器直接联系起来了。还有柳玉袖口的泥土,里面含有枯井特有的腐殖质——枯井已经干涸多年,周围的泥土和前院的泥土成分完全不同,柳玉说自己整晚都在房间念经,怎么会沾到枯井的泥土?这就暗示她案发当晚去过后院,和沈明交接过作案工具。”
陆时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插话:“说到沈明,我也有几个伏笔要解析!首先是监控里的人影,我当时说‘身高大概175cm,身形偏瘦’,这其实是在暗示沈明——沈府里符合这个身形的只有他一个人,管家陈伯已经七十多岁,身形佝偻,不可能有那么挺拔的背影;柳玉是女性,身高只有160cm左右,也不符合。还有沈明手机里的搜索记录,‘如何用鱼线从内部锁门’‘青铜剑除锈方法’,这两个搜索记录看似普通,实则是破解密室的关键。他用鱼线从内部锁门,制造了‘门窗反锁、无外力破坏’的假象,而搜索‘青铜剑除锈’,则是因为他一开始想把剑上的锈迹擦掉,后来又觉得不如直接涂抹朱砂,伪装成古物更能迷惑人。”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沈明的手机定位记录:“还有这个,案发前半小时,沈明的手机定位在祠堂附近,案发后十分钟,定位才移动到他的房间。这说明他根本不是像自己说的‘一直在房间睡觉’,而是在祠堂作案后,才匆匆回到房间。另外,监控画面里的人影穿的是蓝布衫,我们在枯井里找到的蓝布衫碎片,和沈明房间里的蓝布衫材质完全一致——那是一种很老旧的棉布,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穿了,沈明说是他爷爷留下的,其实是特意用来伪装成‘老夫人鬼魂’的。”
沈清辞端着一杯热茶,轻轻抿了一口,语气温和地补充道:“我来说说民俗和心理方面的伏笔吧。首先是灯笼上的符文,我当时说‘顺序被刻意打乱了,而且符文旁边有细小的划痕’。这其实有两个含义:一是打乱的符文暗示‘枯井’——当地的‘送煞’仪式里,符文顺序对应着‘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而打乱后的顺序正好指向‘山泽’,也就是后院的枯井,凶手想引导我们以为老夫人的鬼魂从枯井里出来索命;二是符文旁边的细小划痕,是用指甲刻上去的——沈明性格冲动,作案时很紧张,绘制符文的时候手不稳,才留下了这些划痕。后来我们比对了沈明的指甲纹路,和划痕完全吻合,这就成了他作案的直接证据。”
她放下茶杯,继续说道:“还有管家陈伯的证词,他说‘听到鬼哭后立刻喊人撞门,前后不过十分钟’,这明显是在撒谎。七盏红灯笼都处于稳定燃烧状态,每盏灯笼的灯芯都烧了大概两厘米,按照灯笼的燃烧速度,至少需要十五分钟才能烧到那个程度。陈伯之所以撒谎,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沈明和柳玉的计划——他房间里藏着的账本,记录着沈啸霸占他家产的明细,他对沈啸心怀怨恨,所以故意隐瞒了看到两人勾结的事实,还刻意放大‘诅咒传说’,想让我们误以为是厉鬼作案,帮他们掩盖真相。”
顾野一直站在窗边,听着众人的解析,这时也转过身来,沉声道:“我补充几个外勤方面的伏笔。首先是后院枯井旁的脚印,我当时说‘有新鲜的脚印,还有攀爬的痕迹’。沈明穿的是白色运动鞋,鞋底有独特的波浪纹,而枯井旁的脚印正好有这种纹路,而且脚印的深浅一致,说明是成年人留下的,排除了佣人的可能。还有攀爬痕迹,枯井的井壁上有几个新鲜的指印,指印的大小和沈明的手掌完全吻合,这说明他作案后,是踩着井壁爬上来的,然后把作案工具扔进了井里。另外,我们在枯井里找到的鱼线,一端有磨损的痕迹——那是因为沈明用鱼线锁门时,鱼线和门框摩擦留下的,这也印证了他用鱼线制造密室的说法。”
林砚看着众人,总结道:“其实这个案子的伏笔,都是围绕‘伪装’和‘误导’展开的。凶手想把谋杀伪装成‘古宅诅咒’,所以刻意在凶器、现场布置上做了手脚,比如涂抹朱砂的青铜剑、打乱的符文、蓝布衫伪装的鬼魂。但他们忽略了细节——锈迹的不均匀、颜料的差异、脚印的吻合、证词的漏洞,这些细节就像拼图一样,一步步拼凑出了真相。”
陆时突然想起什么,笑着说:“对了,还有一个隐藏伏笔!沈啸胸口的青铜剑,剑柄上缠绕着一缕乌黑的长发——那其实是柳玉的头发。柳玉的头发是自然黑发,而且发质偏软,和那缕头发完全一致。她之所以把头发缠在剑柄上,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老夫人鬼魂索命’的假象,因为老夫人去世时也是黑发。但她没想到,这缕头发反而成了她和案件有关的证据——我们检测了头发的DNA,和柳玉的DNA完全匹配。”
苏晚点点头:“还有沈明手机外壳上的划痕,和灯笼上的划痕纹路一致。那是他绘制符文时,手机不小心掉在灯笼旁边,被灯笼的骨架划伤的。一开始我们以为只是普通的划痕,后来比对了纹路,才发现和灯笼上的划痕是同一种工具造成的,这就把他和绘制符文的行为联系起来了。”
沈清辞补充道:“还有佣人阿梅的证词,她说‘看到后院有个黑影,还听到有人说“该还债了”’。这句话其实是沈明故意说的,他想让阿梅以为是老夫人的鬼魂在说话,进一步误导大家。但阿梅说黑影的身高和沈明差不多,而且说话的声音是年轻男性的声音,这就暴露了沈明的身份——老夫人是女性,声音不可能那么低沉。”
顾野沉声道:“还有一个细节,祠堂的窗户缝隙里,有少量红色的矿物颜料——那是沈明从窗户缝隙爬出时,不小心蹭到的。这种颜料很罕见,只有柳玉和沈明有,这也成了他们作案的间接证据。”
林砚看着众人,笑着说:“这些伏笔看似不起眼,但其实都是破案的关键。很多时候,真相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就能找到突破口。”
陆时伸了个懒腰,说:“没想到这个案子藏了这么多伏笔,现在解析完,感觉整个案件的逻辑更通顺了。读者要是仔细看的话,其实从一开始就能发现很多疑点——比如青铜剑的锈迹、柳玉袖口的泥土、沈明的异常行为,这些都是我们留下的‘线索彩蛋’。”
苏晚笑着说:“是啊,比如一开始我检查青铜剑时,特意提到‘锈迹不均匀,边缘有胶水痕迹’,就是在暗示读者这把剑被动过手脚;陆时说监控里的人影身形偏瘦,也是在暗示沈明;顾野提到枯井旁的脚印,就是在为后续的脚印比对做铺垫。这些伏笔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就是为了让读者和我们一起解谜。”
沈清辞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语气温和地说:“其实推理小说的乐趣,就在于寻找伏笔、破解谜题。我们希望读者在看这个案子的时候,能够注意到这些细节,跟着我们一起一步步接近真相。这次的伏笔解析,也算是给读者的一个福利,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是多么注重细节和逻辑。”
顾野看着窗外的晨光,沉声道:“下次我们可以设计更多隐藏伏笔,让读者更有解谜的乐趣。比如在现场布置一些看似无关的物品,其实都是破案的关键;或者让嫌疑人的证词里藏着更多漏洞,让读者自己去发现。”
林砚点点头,站起身来说:“好了,伏笔解析就到这里。虽然这个案子破了,但还有很多真相等着我们去寻找。走吧,下一个案子,说不定还有更多有趣的伏笔等着我们去破解。”
五人收拾好东西,走出偏厅。晨光洒在沈府的庭院里,将一切都染成了暖金色。那些关于诅咒的阴影,早已被真相驱散,留下的只有对细节的敬畏和对真相的执着。而那些隐藏在案件中的伏笔,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也让这场解谜之旅,变得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