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3章

初春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鼎盛办公楼的会议桌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林砚指尖捏着一份《核心专利清单》,目光停留在“高精度车床零件加工技术”那一行——这是鼎盛去年花了半年时间研发的核心技术,不仅帮公司拿下智慧园区的大订单,还成了抵御赵坤低价竞争的“护城河”。

“林总,郑律师到了。”陈默轻轻敲了敲门,引着一位穿深灰色西装、戴金边眼镜的男人走进来。郑明是本地知名的专利代理律师,擅长技术型企业的专利布局,林砚特意请他来,就是想把核心专利拆分成“基础+衍生”,做授权运营。

“郑律师,辛苦你跑一趟。”林砚起身握手,把提前打印好的专利资料推过去,“我想跟你聊聊,怎么把咱们这项核心专利拆解开,既能保护核心技术,又能通过授权赚点‘技术钱’。”

郑明翻开资料,手指在“技术要点”那一页轻轻划过,沉吟片刻后开口:“林总,你的思路很对。现在很多技术型中小企业都在做‘专利拆分运营’,就像《管子》里说‘审分则不扰’,把核心专利拆成‘基础专利’和‘衍生专利’,权责清晰,灵活度也高。”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框架:“基础专利就是这项技术的‘根’,比如零件加工的核心算法、关键工艺,这个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绝不授权;衍生专利就是‘枝’,比如针对农机、汽车、家电等不同领域的零件适配技术,这些可以单独申请子专利,授权给中小厂商用——这样一来,既保住了你的核心壁垒,又能让技术产生持续收益。”

林砚眼前一亮,指着纸上的“衍生专利”问:“那像咱们现在生产的‘耐低温零件’‘高强度零件’,算不算衍生技术?能不能单独申请专利?”

“当然算。”郑明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专利拆分方案模板》,“我初步看了下,你们这项核心技术至少能拆出12项衍生技术,比如‘低温环境下的零件精度控制技术’‘大尺寸零件的加工适配技术’等,每项都能单独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时可以按领域、按用途分开定价,也能避免‘一损俱损’——就算有一项衍生专利没人要,其他的也不影响。”

老周在一旁听得认真,忍不住插了句嘴:“郑律师,那授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万一厂商拿到技术后,自己偷偷改进,反过来跟咱们竞争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关键。”郑明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肃,“所以授权合同里必须加‘三限制’条款:一是限制使用领域,比如授权给农机厂商,就只能用在农机零件上,不能用在汽车零件上;二是限制改进权,厂商要是想改进技术,必须先跟鼎盛沟通,改进后的技术归属要明确;三是限制转授权,厂商不能把技术转给第三方——这三条能最大限度保护你们的权益。”

林砚把郑明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心里渐渐有了谱:“那麻烦郑律师帮咱们梳理这12项衍生技术,尽快提交专利申请。另外,你再帮咱们拟一份《专利授权合作框架》,重点把‘三限制’条款写清楚,咱们好跟厂商谈合作。”

“没问题。”郑明收起资料,“我下周就能把衍生技术清单和框架拟好,到时候咱们再细聊。”

送走郑明,林砚立刻召开管理层会议,把专利拆分的思路跟大家说了一遍。刘强第一个举手支持:“我觉得这招太妙了!咱们的技术本来就好,现在授权给其他厂商,不仅能赚钱,还能让他们帮咱们‘打市场’——以后客户想买高精度零件,不管找哪家厂商,用的都是咱们的技术,咱们就成了‘行业标准’!”

李薇也点头:“从财务角度看,专利授权是‘轻资产盈利’,不用投入生产,就能有持续收入,还能降低咱们对订单的依赖。我初步算了下,要是12项衍生专利都授权出去,每年至少能赚100万,相当于多拿了两个大订单。”

林砚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笑着补充:“不仅如此,咱们还能通过授权筛选‘优质合作伙伴’。比如跟农机厂商合作,以后他们需要高精度零件,说不定会优先跟咱们采购;跟汽车配件厂商合作,还能帮咱们拓展汽车领域的市场——这是‘一举多得’的事。”

接下来的一周,郑明很快就把衍生技术清单和《专利授权合作框架》送了过来。林砚筛选出两家最有合作意向的厂商——做农机零件的“兴农机械”和做五金配件的“诚信五金”,让陈默联系他们,约定时间见面谈合作。

“兴农机械”的刘总率先来鼎盛考察。他穿着一身深蓝色工装,手里拿着鼎盛生产的耐低温零件,反复看了好几遍:“林总,你们的零件质量确实好,我们的农机在东北零下30度的环境里作业,用其他厂商的零件总出故障,用你们的就没事。”

林砚笑着把专利授权框架推过去:“刘总,咱们要是合作,不仅能给你们授权‘耐低温零件’的衍生技术,还能共享咱们的检测数据,帮你们把零件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

刘总拿起框架,翻到“授权费用”那一页,眉头皱了起来:“每年8万授权费,是不是有点太高了?我们小厂利润薄,承担不起啊。”

林砚没有立刻让步,而是拿出计算器,给刘总算“收益账”:“刘总,你们自己研发这项技术,至少要花20万,还得用半年时间,期间错过的订单损失至少有30万;现在授权咱们的技术,每年只要8万,当天就能用,还能省掉研发人员的工资——这是‘花小钱省时间’,怎么算都划算。”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咱们还能加个‘浮动收益’条款——你们每卖出1000件授权产品,额外支付1%的提成,要是你们销量好,咱们一起赚钱;要是销量不好,你们也能少付点费用——这是咱们的诚意,也是想跟你们长期合作。”

刘总看着计算器上的数字,又翻了翻框架里的“技术支持”条款——鼎盛承诺每月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一次,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终于松了口:“行!林总,我信你!咱们现在就签意向书,等你们的衍生专利申请下来,再签正式合同。”

送走刘总,“诚信五金”的张总也来了。他想要授权“高强度零件”的衍生技术,用于生产建筑用的五金配件。林砚借鉴跟刘总的谈判经验,不仅给了“固定费用+浮动提成”的方案,还承诺帮他们对接建筑行业的客户:“咱们鼎盛跟本地几家建筑公司有合作,要是你们的零件质量达标,我可以帮你们推荐——这相当于给你们打开了建筑市场的大门。”

张总本来还在犹豫,听到能对接客户,立刻拍板签约:“林总,就冲您这份诚意,我跟你们合作!以后咱们不仅是专利授权伙伴,还是生意上的朋友!”

当天下午,两家厂商都签了意向书,约定等衍生专利申请下来后,支付首年授权费——“兴农机械”8万,“诚信五金”7万,合计15万。李薇拿着意向书,兴奋地跟林砚说:“林总,咱们这还没正式授权,就有15万进账了!等12项衍生专利都授权出去,咱们每年的固定收入至少能有80万!”

林砚看着意向书,心里格外踏实。他想起刚接手鼎盛时,公司只有一条生产线,靠接小订单勉强维持;现在不仅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还能通过专利授权赚“技术钱”,从“靠体力吃饭”变成“靠脑力赚钱”——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

就在这时,老鬼发来一条消息:“头,我看到王虎跟一个专利代理公司的人见面,好像在打听咱们专利的事,会不会是想搞‘专利侵权’?”

林砚皱了皱眉,回复老鬼:“你继续盯着,把他们见面的时间、地点、说的话都记下来。另外,让郑律师帮咱们查一下那个专利代理公司的背景,看看是不是跟赵坤有关系——咱们提前做好准备,免得被他们钻了空子。”

挂了手机,林砚拿起桌上的《专利授权合作框架》,又仔细看了一遍“侵权追责”条款——里面明确写了“要是厂商或第三方侵犯专利,鼎盛有权要求赔偿,并处以授权费10倍的罚款”。他心里暗暗庆幸,还好提前跟郑律师考虑到了这些风险,不然真可能被赵坤的同伙钻了漏洞。

傍晚时分,陈默拿着一份《外地经销商考察计划》跑来找林砚:“林总,这是我整理的考察计划,下周我跟刘强一起去北方,拜访三家有意向的经销商,顺便考察当地的零件市场需求——您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林砚接过计划,翻到“客户需求调研”那一页,在“耐低温零件”旁边加了个批注:“跟经销商谈的时候,重点提咱们的专利授权模式,要是他们有合作的厂商需要技术,咱们也能授权——把专利授权和零件销售结合起来,拓展更多盈利渠道。”

陈默点点头:“我记住了!咱们不仅要卖零件,还要卖技术,让鼎盛的名字在北方市场也打响!”

看着陈默充满干劲的样子,林砚想起《论语》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话。鼎盛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文创园运营、专利授权落地、外地市场拓展等很多事要做,甚至可能还要应对赵坤同伙的破坏。但他不慌——有团队的支持,有核心技术和文创园的双轮驱动,还有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做指引,鼎盛一定能在“多元盈利”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真正成为行业里的“常青树”。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