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4章

张玮的话是试探,也是考核。

陈捷心中明镜似的。

自己的回答,将决定张玮对他的第一印象,也将决定他能否进入那个被重点观察的“小名单”。

陈捷挺直了腰板,目光清澈而坚定:

“张老师,是时代感召,我出生在80年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亲眼见证了国家从百废待兴到如今的繁荣昌盛。”

“特别是今年,我们既要举办奥运,向世界展示祖国的辉煌,又要面对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这种悲喜交织的宏大叙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与其在商海中追逐个人财富的增值,我更渴望能成为这艘时代巨轮上的一名瞭望者、操盘手,哪怕只是一颗小小的齿轮,能参与其中,与有荣焉。”

张玮认真听着陈捷的话,他并没有觉得这番话很空,很大。

陈捷继续道:

“我学的是法律,法学是治国之学,我认为,只有在国家最核心的机构里,我的所学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

“在企业做法务,或者做律师,固然也能实现个人价值,但其格局,终究是局限在商业利益的框架内,而我更希望,能参与到国家法律法规、大政方针的制定与执行中去,用我的专业知识,为更宏大、更普惠的公共利益服务。”

陈捷顿了顿,观察了一番张玮的脸色,见他没什么表情,便继续道:

“最后,就是个人志趣,或许听起来有些不合时宜,但我确实有一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情怀。”

“我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赚了多少钱,住了多大的房子,而在于你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留下了什么。”

“我希望,当我老去的时候,回首一生,可以说,我为这个国家的进步,贡献过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这份成就感,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这些话,若是换了上一世的陈捷,他绝对说不出来,因为太假大空。

但经过官场沉浮几十年后,他很清楚,这些话都是体制里的万金油话术。

张玮定定地看着陈捷。

这番话里,那种超越了年龄的格局和视野,让张玮几乎以为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在体制内历练多年的老同志。

良久,张玮缓缓地点了点头:

“陈捷,你能有这样的想法,很好,非常难得。”

“你的志向很高远,但越是高远的目标,越需要坚实的根基,你说你想投身到国家建设的核心洪流,这个想法值得肯定。”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国家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不等陈捷回答,他便继续说道:

“我给你提几点建议吧,你刚才提到了时代,提到了国家战略,如果你真的对这些感兴趣,我建议你,从今天起,换个方式读报纸。”

“不要只看标题和新闻,要去读《人民日报》的社论,读《求是》杂志的评论员文章。要逐字逐句地去分析,去思考,去理解文章背后的逻辑、导向和意图。”

“什么时候你能从这些文章里,读出未来一年的政策走向,你的思想才算真正跟上了国家的步调。”

“你是院学生会的副主席,这个职务不是一个荣誉头衔,而是一个锻炼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群众基础的平台,不要总想着办一些热闹、华而不实的活动。”

“多思考,多沉淀,尝试着组织一些有思想深度、能引发同学们共鸣的活动。比如,结合你刚才说的,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能不能做点什么?这既是工作,也是一种实践。”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抓好你的专业学习,无论你未来走向哪个岗位,扎实的专业知识,永远是你安身立命的本钱,你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要保持下去。”

张玮说完,便不再多言,只是平静地看着陈捷。

他一句话都没有提“中央选调生”,没有透露任何内部消息,只是给出了几条看似平常的建议,比如读党报党刊,做好学生工作,搞好学习。

但在陈捷听来,这几句话就够了。

张玮没有直说,但每一句话,都精准踩在了“中央选调生”考核核心要点上!

他是在用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告诉陈捷,你的想法我收到了,你的资格我也认可,但你之前表现出的锋芒和傲气,让我对你还有保留。

现在,我给你指明了方向,也划出了考纲。

接下来,就看你自己的行动。

你能不能达到标准,能不能进入我的推荐名单,全看你自己的表现。

陈捷深深地站起身,对着张玮,郑重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

“谢谢张老师的提点!学生茅塞顿开,一定谨记在心,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张玮坦然地受了这一躬。

这个聪明的学生听懂了。

他欣慰地点点头,摆了摆手:

“去吧,用心去做。”

“是,学生明白。”

陈捷退出了办公室,轻轻带上了门。

门外,阳光灿烂,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成了!

此行的目的,完美达成!

他不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因性格锐利而被辅导员排除在外的问题优等生,重新拉回了重点观察对象的行列,更是得到了一份通关攻略。

陈捷脑海中,关于上一世那场让他追悔莫及的选拔信息,此刻变得无比清晰。

中央选调生的选拔,根本不是一场简单考试,而是一场极其严苛、堪称残酷的综合性筛选。

整个流程,分为三个隐秘而关键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长期观察与内部筛选。

这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

在任何公开文件下发之前,像张玮这样的辅导员和院系党委领导,就已经开始根据上级部门的非正式精神,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里,默默地筛选和观察自己心目中的人选。

这个阶段,有几个硬性门槛,必须是党员或预备党员,必须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成绩必须名列前茅。

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候选人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行事风格和群众口碑。

上一世的自己,才华横溢,但锋芒太盛,不懂藏拙,人际关系也处理得一般,恐怕在第一轮的内部观察中,就已经被张玮给划掉了。

而今天,他用一番成熟的表态,成功让张玮重新将他纳入了视野。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