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清宫卷王不想宫斗小说,清宫卷王不想宫斗免费阅读

清宫卷王不想宫斗

作者:尊称椰子大王

字数:105053字

2025-10-26 10:14:31 连载

简介

想要找一本好看的宫斗宅斗小说吗?那么,清宫卷王不想宫斗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这本小说由才华横溢的作者尊称椰子大王创作,以青蕊为主角,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目前,小说已经连载让人期待不已。快来阅读这本小说,105053字的精彩内容在等着你!

清宫卷王不想宫斗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腊月的寒风卷着碎雪,敲打着长春宫的窗棂。殿内却因着几个炭盆和良好的密封,暖意融融。青蕊裹着一件银鼠皮坎肩,正伏在临窗的大书案上,面前摊开着几卷刚刚由内务府送来,准许她查阅的工部旧档副本。这些并非记要,多是关于各地河工、仓廪、器械营造的记述,字里行间透着陈年墨香与实务的枯燥。

她看得却极为仔细。康熙给予的这项“查阅非密级档案”的特权,价值连城。这不仅是信任,更是一座尚未开发的宝库。通过这些尘封的记录,她能更直观地了解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资源分布以及行政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她将来“拿出”更多符合时代背景的“巧思”提供依据和掩护。

她的目光停留在一份关于京畿地区历年漕运情况的汇总记录上。其中多次提到冬季河道冰封,漕船停运,导致通州仓场物资转运不畅,甚至影响京师供应。旁边还有工部官员关于“试行冰床(即冰橇)转运”却因“效率不彰,耗费人力”而搁置的批注。

冰封……运输……青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若有所思。她想起前世在博物馆见过的各种雪橇、冰橇模型,其效率高低,与滑行部的材质和结构关系极大。这个时代常用的木制滑橇,在冰面上摩擦阻力依然不小。

正沉吟间,殿外传来一阵欢快的喧闹声。其木格笑着进来禀报:“主子,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来了,还带着……带着冰鞋呢!说是今儿个太液池冰面冻得结实,邀您一同去冰嬉!”

青蕊莞尔,放下手中的卷宗。孩子们倒是会找乐子。她起身,吩咐取来自己的厚氅衣。作为嫔妃,她本不必参与这种户外嬉戏,但能与阿哥们增进感情,亦是巩固地位、潜移默化的好机会。

太液池畔,寒风凛冽,却挡不住宫人簇拥下的热闹。冰面光滑如镜,不少太监宫女穿着简陋的冰鞋(多是木底嵌铁条)在其上蹒跚滑行,偶有摔跤的,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胤禛穿着一身利落的骑射装,脚蹬一双做工稍好的冰鞋,正尝试着保持平衡,动作略显僵硬却一丝不苟。胤禵则如同撒欢的小马驹,不管不顾地向前冲,吓得伺候的太监跟在后面大呼小叫。

见到青蕊,兄弟俩都滑了过来行礼。胤禵脸蛋冻得通红,兴奋地指着冰面:“瑞嫔娘娘!您看这冰多滑!要是能像马车一样,在冰上跑得飞快运东西就好了!”

又是这孩子气的联想!青蕊心中一动,面上却带着纵容的笑意,伸手替他拢了拢吹乱的鬓发:“十四阿哥又想出什么好点子了?”

“我看他们滑冰,比走路快多了!”胤禵比划着,“要是造个大些的……冰车!上面能放东西,肯定比人扛马拉省力气!”

胤禛在一旁,虽未说话,目光却也亮了一下,显然也被弟弟的话引发了思考。

青蕊没有直接评论冰车能否用于运输,而是蹲下身,指了指胤禛脚上的冰鞋:“四阿哥,你感觉这冰鞋滑行时,何处最费力?何处又最容易打滑?”

胤禛仔细感受了一下,蹙眉道:“起步时颇费力气,转弯时若控制不好,极易滑倒。且这铁条与冰面,似乎……并非全然滑溜,仍有滞涩之感。”

“观察入微。”青蕊赞道,然后从旁边宫女手中要过一双备用的普通冰鞋,指着底部的铁条,“你们看,这铁条与冰面接触,看似光滑,实则仍有无数微小凹凸相互摩擦,故而费力。若能找到更光滑、更坚硬的材质,或者改变这滑行部的形状,或许能更省力,更稳当。”

她拿起一根小树枝,在雪地上画了两个简单的示意图,一个是平直的铁条,一个是略带弧度的刃状。“譬如,将平铁改为窄而锋利的冰刃,接触面变小,压强增大,或许更容易切入冰面,减少横向滑动,控制也更灵便。”

这只是基于物理原理的初步设想,并未涉及任何超越时代的材料学。但听在有心人耳中,尤其是本就对“格物”感兴趣的胤禛耳中,不啻于一道惊雷。

“接触面……压强……”胤禛喃喃自语,盯着雪地上的简图,眼神专注。

青蕊不再多言,笑着起身:“今日天寒,玩一会儿便回去吧,仔细着了风寒。”她亲自看着两个阿哥又玩了一阵,才返回长春宫。

她并不知道,胤禛回去后,竟真的找来造办处的工匠,询问能否打造“窄刃”的冰鞋试试。工匠虽觉奇怪,但阿哥吩咐,自然照办。几天后,一双经过初步改良、将扁平铁条改为窄钢刃的冰鞋送到了胤禛手中。一试之下,果然起步更省力,转弯控制也灵活了许多!虽然工艺粗糙,效果却立竿见影。

此事作为阿哥们的“玩物改良”,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却再次印证了青蕊那些“奇思妙想”背后蕴含的某种“道理”。

而青蕊自己,则再次沉浸于档案之中。她重点查阅了工部关于各地矿产、特别是煤矿的记述。此时北京城中取暖多用木炭和少量的“南山煤”(指京西煤矿),但开采技术落后,运输困难,且人们对煤矿瓦斯、渗水等危险认知不足,事故频发,故而未能大规模应用。

在一份前朝的杂录中,她看到一段模糊记载,提及某地土人用一种“中间有隔、上下有口”的陶制器具烧煤,可减少烟气,但语焉不详。青蕊心中却豁然开朗——这描述的,不正是一种原始形态的蜂窝煤炉或类似结构吗?

她立刻抓住这个线索。若能改进煤矿的安全开采技术(这需要长期努力),同时推广一种更高效、更清洁的燃煤方式,对于解决北方冬季取暖、节省林木资源,意义重大!

她不动声色地将这份前朝杂录中关于“陶器烧煤”的片段抄录下来,并未添加任何自己的见解,只是作为一份“有趣的古籍发现”,混杂在其他一些关于农具改良、水利设施的摘抄中,准备日后有机会,以“考证古籍”的名义,引导工匠进行“复原”和“改进”。

腊月二十三,小年。宫中按例有祭祀,各处也开始张灯结彩,准备过年。康熙在乾清宫设小宴,招待部分宗室近臣及后宫高位妃嫔。青蕊作为新晋的瑞嫔,亦在受邀之列。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如此规格的宫宴。席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妃嫔们打扮得花团锦簇,争奇斗艳。青蕊依旧选择了相对素雅的装扮,言行举止恪守礼仪,不多言,不逾矩,只在康熙问及长春宫暖棚蔬菜长势时,才恭敬回话,言简意赅。

宴至中途,康熙兴致颇高,论及年节用度,忽而感叹:“去岁冬日,京师木炭价昂,虽已着内务府平抑,然贫寒之家,取暖仍艰。”

席间众人皆附和称颂皇上仁德,却无人能提出切实解决之道。

青蕊垂眸静听,心知机会稍纵即逝。她并未立即开口,直到康熙目光扫过席间,似在寻找什么,最终在她身上略有停顿时,她才缓缓起身,离席行礼。

“皇上,”她的声音清朗,在略显嘈杂的宴席中并不突兀,“臣妾近日翻阅内务府旧档,偶见前朝一杂录残页,其中提及民间用一种特制陶器燃煤,可减烟气,或能节省部分木炭。臣妾愚钝,不解其详,只觉得若此物果真有用,或可着人考证复原,若能成,于百姓冬日或有些许裨益。此乃臣妾一点胡思乱想,冒昧陈奏,请皇上恕罪。”

她话说得极其谨慎,将一切归于“古籍残页”、“不解其详”、“胡思乱想”,姿态放得极低。

康熙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又是古籍残页?上次是织补之法,这次是燃煤陶器?这位瑞嫔,似乎总能从故纸堆里挖出些有趣的东西。

“哦?竟有此事?”康熙放下酒杯,“那残页何在?”

“臣妾已将其内容抄录,与其他一些杂项摘记一并存于长春宫。”青蕊回道,“若皇上感兴趣,臣妾明日便让人送来。”

“准。”康熙点头,“梁九功,明日去长春宫取来。”

“嗻。”

席间众人神色各异。有妃嫔暗自撇嘴,觉得瑞嫔哗众取宠;有宗室大臣则若有所思,重新打量这位以“巧技”晋位的蒙古嫔妃。

青蕊平静地坐回座位,仿佛刚才只是说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她知道,关于燃煤技术的改进,绝非一蹴而就,但这颗种子,她已经借着年宴的机会,当着众人的面,递到了康熙手中。

年关的脚步越来越近,紫禁城笼罩在节日的喜庆与忙碌中。青蕊却在自己的长春宫内,整理着那些抄录的档案,规划着来年的方向。农桑、纺织、矿业、甚至初步的水力应用……一个个领域的知识碎片在她脑中逐渐拼接。

影响力在稳步提升,通往更高位置的道路,也在一砖一瓦地铺设。她站在殿门前,望着廊下悬挂的、在寒风中微微摇曳的红色宫灯,目光沉静而悠远。

这个冬天,很冷。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