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墨子公开课》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宗教小说,作者“刘亚玲”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是墨子鲁班,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70574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墨子公开课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墨子与老子
墨子与老子都出身于没落贵族,老子曾为周朝史官,对他去职的原因,尽管《史记》上说的是“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但至少可证明他在当时也是不得志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们不仅有很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且一些看法也很接近。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所以两人的思想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又有同,把两人放在一起考察,是很有意思与意味的。
首先,需要理清的是他们与儒家的关系。老子、墨子与儒家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仔细考较,则会发现冲突的程度不同。墨子由于“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原因,属于儒家阵营中的反戈一击者,因而更晓得儒家的弱点,所以专拣儒家的要害处攻击,如《淮南子》所谓“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而在老子与孔老夫子之间,矛盾则没有这样激烈,尽管“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但它们本质上还是正如司马迁说的这叫“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可以说属于“文人相轻”的一类,老庄一派最看重的是谁的道术更高明,因而《史记》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是他们最热心讲述与回忆的历史细节。庄子在文章中更是几次对此极尽渲染之能事,这与墨子对孔大圣人激进态度有很大的区别。与孟子把墨子与杨朱说成是“无父无君”的“禽兽之道”态度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之间一直是一种良性的对立互补关系。当然,孟子的批评是太自私了,有些意气用事,但他们各自占有了真理的一部分,所以在儒墨两家也是存在对话途径的。如荀子虽然把墨家思想贬称为“役夫之道”,但也坦承“墨术成行,则天下尚俭”(《荀子·富国》)。而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更是强调讲“强本节用”的墨家“不可废也”。孔子之后的儒家,也往往是从墨、老两家吸取了一些智能之后,才完成了自身的理论补充的。如在儒家士大夫的“重农”措施中,就可以看到墨家的身影。而法家的韩非子也是因为吸收了老子的政治智能,才把孔子的仁心转换为政治家的铁石心肠的。这是历史过程的复杂与变量所在。
其次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对儒家极力赞美的周王朝,墨、老都是有不同看法的。但由于墨子的传统是代表着原始奴隶社会公有制的“夏政”,而老子的思想则更多地带有更加原始的母系制烙印,所以在什么是一个理想的政治与社会上,两人有时相似,有时则相反,这当然需要仔细分辨才能弄清楚。在对统治者这方面,两人表面上的差别是“有为”与“无为”。在老子有“贵柔”政治哲学,他反复宣扬的道理是“以柔制强”。而墨子则完全不同,他说:“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墨子·非乐上》)但由于老子要求“柔”的主体是统治者,而墨子要求“强”的是整个社会群体,要求的主体不同,所以这两条道路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对立。甚至可以说,如果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统治者对一己之私欲“塞其兑,闭其门”,把个体欲望降到最低的限度;另一方面,又能像“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的大禹那样“形劳天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大众谋福利,那离一个真正理想的社会就相去不远了。在对什么是理想的社会方面,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墨子的“夏政”也很相似,两人都有开历史倒车的因素。但由于墨子强调只有群策群力才能生存下去,而老子的意思却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一个是肯定了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尽管它的层次极低,而另一位完全否定了它,这正是墨家一些思想常可以在现实中发生作用,而老子思想只能退缩到抽象理论中的原因。
再次,对人生本身,他们都有物质关怀重于人文关怀的意思,如老子有“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以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等说法。而墨子本人更是极端的实用主义者,所谓的“先质而后文”,所谓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都是如此。但在对人文关怀的否定程度与方式上,两者的关系又是相当复杂的。墨家要反对的是儒家的繁文缛节,而反对的原因则是它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资源,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如墨子“非乐”的原因是“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而老子则把文明时代的新文化统统看作是灾难的根源,他最著名的说法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些说法太极端了,以至于著名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老子的“回归自然”与卢梭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卢梭看来,回归自然就是从巴黎那种不健康的城市生活回到乡村,而不是老子的蛮荒时代。进一步说,根据老子的标准,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已经是“非人类”了。而根据墨子的标准,老子讲的这套“玄之又玄”的东西,由于没有实用价值,所以也是应该抛弃的。
最后,在人性这一基本问题上,中华三圣(老子、孔子、墨子)又有着惊人的相似。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已非常清楚地提出了人性“自然”的主张。孔圣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无疑是对老子人性观的传承。墨子一书开篇《所染》,以染丝为喻,“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一语道破人性的自然状态,并指出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人性“自然”观的本质,是人性解放的思想,是对不被异化的人、自然状态的人的一种追求。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大道废,有仁义”,执政者以一己之私驱策天下,以荒唐之仁义道德愚弄民众,而普通民众竟然深陷其中,被统治者的“圣智仁义”催眠。所以老子讲大道,要“道法自然”,反对强权对人性的异化,要人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以回归大道,回归人性。在老子那里,“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就是要抛弃礼乐等级观念、大国家主义以及对圣智仁义巧利的盲目追随。老子甚至认为人权高于国权,主张“小国寡民”自然状态。
孔子何以讲仁义道德?孔子所言的仁义智能,在春秋末期有现实的意义。针对当时统治者的昏暗、人之主体性价值与尊严惨遭践踏的社会状况,孔子希望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他提出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原则,直言批评统治者“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仁者何在呢?孔子主张通过大众教育,培养理想人格,以挽救人的价值与尊严。
墨子则进一步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认为仁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说:“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非若爱马。”(《墨子·经说上》)他提倡更为广泛的人道原则,以此解放平民。他批评孔子的仁义存在亲疏厚薄之别,从而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充满社会平等思想与对社会等级的批判思想。反对等级制度礼乐文明,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反对宗教天命对人的异化,具有强烈的平民革命思想,指出,儒家所言的“天命”是“天下之大害也”(《墨子·非命上》),“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者所之言也”(《墨子·非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