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4章

第15章: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的上海,寒风裹着黄浦江的湿气,刮在脸上像刀子。法租界的街头早已没了往日的热闹,店铺大多关着门,偶尔开门的杂货铺也只敢开一条缝,老板探着头,警惕地看着街上巡逻的日军——12月8日清晨,广播里突然传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紧接着,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雷,在上海的百姓中炸开。有人偷偷高兴,觉得日军终于要遭报应了;更多人却陷入恐慌——他们知道,日军为了支援太平洋战场,肯定会在上海大肆掠夺,日子只会更难过。

沈砚之躲在法租界的安全屋里,听着窗外的广播声,眉头紧紧皱着。广播里的日文播报充满了嚣张,说什么“大日本帝国将在太平洋战场取得全胜”,可他从地下党传来的情报里知道,日军在珍珠港虽然偷袭成功,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现在急需从中国战场调运物资和兵力,上海作为日军在华东的重要据点,首当其冲会成为掠夺的目标。

“砚之,你看这个。”苏清媛拿着一张刚买到的报纸走进来,报纸的头条用黑体字写着“日军紧急征集物资,支援太平洋前线”,下面还写着“限一个月内,征集十万石粮食、五千名壮丁,由汪伪政府协助执行”。

沈砚之接过报纸,手指划过“五千名壮丁”几个字,眼神里满是愤怒:“十万石粮食,够上海百姓吃半年;五千名壮丁,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日军这是要把上海的百姓逼上绝路!”

正说着,张彪匆匆赶来,他穿着保安制服,脸上带着焦急:“沈主任,松井刚才在银行召开紧急会议,说要把征集任务交给汪伪特工总部的刘三负责。这个刘三是个出了名的汉奸,心狠手辣,之前帮日军抓过不少地下党,这次让他负责,老百姓肯定要遭殃!”

“刘三?”沈砚之心里一沉。他之前在银行见过刘三几次,那人总是穿着黑色的绸衫,脸上挂着谄媚的笑,对日军点头哈腰,对百姓却像豺狼一样——有次刘三为了抓一个“通共嫌疑”,连老百姓的房子都烧了,还打死了一个无辜的孩子。

“不能让刘三得逞。”沈砚之握紧拳头,“要是粮食和壮丁被运走,太平洋战场的日军会更嚣张,上海的百姓也会活不下去。我们必须阻止他们!”

当天下午,沈砚之、苏清媛、陈峰和张彪在安全屋里召开紧急会议。陈峰刚从军统的联络点回来,带来了最新的情报:“刘三已经开始行动了,他派了一百多个汪伪特工,分成十几个小组,在华界挨家挨户抢粮食,还到处抓壮丁,只要是十六到四十岁的男人,不管愿不愿意,都被强行绑走。”

“我们分两步走。”沈砚之指着地图,语气坚定,“第一步,破坏日军的粮食仓库——粮食是日军的命脉,没了粮食,他们就算抓到壮丁也运不走;第二步,组织百姓反抗,用传单、口头宣传的方式,让大家知道日军的阴谋,拒绝当壮丁。”

张彪立刻说:“我知道日军的粮食仓库在哪里!就在郊区的江湾仓库,之前我帮松井送文件时去过,仓库很大,分东西两区,储存的都是从百姓手里抢来的粮食。守卫的有五十多个日军和三十多个汪伪特工,每两小时换一次班,晚上十点后巡逻会变松,而且仓库的消防设施很差,只有几个老旧的灭火器。”

“好!就选江湾仓库!”沈砚之拍板,“陈峰,你带军统的特工负责外围警戒,阻止日军的增援;张彪,你熟悉仓库的地形,带我们潜入,负责打开仓库的大门;清媛,你带地下党的同志准备汽油、煤油,负责放火;我来制定撤退路线,确保大家能安全撤离。”

接下来的两天,众人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苏清媛从医院的药房里弄来了大量的酒精,又从黑市上买了十几桶汽油,装在木桶里,用黑布盖着,伪装成食用油;陈峰调来了五个经验丰富的军统特工,每个人都配备了冲锋枪和手榴弹;张彪画了一张详细的仓库地形图,标注了守卫的岗哨、换班的路线,还有仓库的通风口——那里是潜入的最佳入口。

12月12日深夜,月色昏暗,寒风刺骨。沈砚之带着二十多人的队伍,穿着黑色的夜行衣,趁着夜色,悄悄来到江湾仓库附近。仓库周围围着两米高的铁丝网,上面挂着“禁止靠近”的日文牌子,门口有两个日军哨兵,正靠在墙上抽烟,手里的步枪斜挎在肩上,看起来有些懈怠。

“按计划行动。”沈砚之压低声音,对身边的张彪点头。张彪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钳子,猫着腰,快速跑到铁丝网前,小心翼翼地剪开一个口子——口子不大,刚好能容一个人钻过去。他回头比了个“OK”的手势,沈砚之和苏清媛率先钻了进去,其他人跟在后面,动作轻得像猫。

仓库的东侧是粮食储存区,门口有两个汪伪特工看守,正低着头打盹。张彪悄悄绕到他们身后,用事先准备好的布条捂住他们的嘴,另一个地下党同志趁机将他们按倒在地,捆了起来——整个过程没发出一点声音。

“快,打开仓库门!”沈砚之低声说。张彪掏出一把钥匙——这是他之前帮日军送文件时,偷偷配的仓库钥匙,插入锁孔,轻轻一转,“咔嗒”一声,仓库门开了。

仓库里堆满了麻袋,每个麻袋上都印着“军用物资”的字样,里面装的全是粮食。苏清媛和地下党同志立刻把带来的汽油、酒精倒在麻袋上,汽油顺着麻袋的缝隙流下来,很快浸湿了地面。“大家快撤!”苏清媛大喊着,点燃了一根火柴,扔在地上。

“轰!”火苗瞬间窜了起来,沿着汽油蔓延,很快就烧到了麻袋。火光映红了整个仓库,浓烟从通风口冒出来,呛得人直咳嗽。沈砚之看着火势越来越大,对众人说:“按撤退路线走,快!”

就在这时,仓库外传来了日军的喊叫声——是巡逻队发现了火情!“不好,有日军增援!”陈峰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我们在西侧和日军交火了,你们赶紧从东侧的小路撤离!”

沈砚之心里一紧,带领众人快速冲向东侧的小路。刚跑出仓库,就看到十几个日军举着枪冲过来,嘴里喊着“站住!”。“开枪!”沈砚之大喊,身边的军统特工立刻举枪射击,子弹击中了几个日军,剩下的日军吓得躲到了旁边的石头后面。

趁着这个间隙,沈砚之带着众人钻进了东侧的树林里。树林里漆黑一片,树枝刮在脸上生疼,大家却不敢放慢脚步——身后的枪声越来越近,日军还在紧追不舍。

“快,前面有一条河,我们从河里走!”张彪大喊着,带头跳进河里。河水冰冷刺骨,没过了膝盖,大家却顾不上冷,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日军追到河边,看着湍急的河水,不敢再追,只能对着河面开枪,子弹“嗖嗖”地飞过,却没伤到任何人。

众人沿着河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甩掉了日军,来到了郊区的联络点。大家坐在联络点的土炕上,浑身湿透,却没人抱怨——透过窗户,能看到江湾仓库方向的天空被火光染成了红色,那是胜利的颜色。

第二天一早,江湾仓库被烧毁的消息传遍了上海。松井在特高课的办公室里,看着手里的报告,气得浑身发抖,报告上写着“十万石粮食几乎全部烧毁,仅有少量粮食得以保存”。他猛地把报告摔在地上,一脚踢翻了身边的椅子:“废物!都是废物!这么重要的仓库,竟然被人放火烧了!”

刘三吓得跪在地上,头埋得低低的,浑身发抖:“课长,我……我已经派人去查了,一定会抓到纵火犯!”

“查?怎么查!”松井一把揪住刘三的衣领,眼神里满是血丝,“要是抓不到纵火犯,你就等着切腹谢罪吧!”刘三吓得连连点头,心里却清楚——能潜入守卫森严的仓库,还能全身而退,肯定是沈砚之干的,可他根本找不到沈砚之的踪迹。

与此同时,上海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在流传着“日军粮食被烧”的消息,百姓们偷偷高兴,反抗的勇气也越来越足。而沈砚之他们,已经开始了第二步计划——反抓壮丁。

若涵和中华书局的同事们,在书局的地下室里,偷偷印制传单。地下室里没有电灯,只能用煤油灯照明,油墨的味道呛得人直咳嗽,大家却干劲十足。若涵手里拿着刷子,在传单上写着“日军抓壮丁是要送你们去送死!”“团结起来,反抗日军!”,字迹虽然有些潦草,却充满了力量。

“若涵,这批传单印好了,怎么送出去?”同事小王小声问。小王是个二十岁的姑娘,之前很胆小,看到日军就躲,现在却主动加入了印传单的队伍。

“我和张大哥商量好了,”若涵笑着说,“晚上我们分几个小组,有的混在买菜的人群里,把传单塞在百姓的菜篮子里;有的去华界的小巷,把传单贴在墙上;还有的去火车站、汽车站,给那些被抓的壮丁递传单,告诉他们怎么逃跑。”

当天晚上,上海的街头出现了大量的反抓壮丁传单。在华界的一条小巷里,张彪带着几个地下党同志,趁着夜色,把传单贴在墙上,刚贴完,就看到几个汪伪特工走过来。“快躲起来!”张彪低声说,带着众人躲进了旁边的杂物堆里。

汪伪特工走过来,看到墙上的传单,气得大骂:“谁这么大胆!敢贴这种东西!”他们掏出刀子,把传单刮下来,却没发现躲在杂物堆里的张彪等人。等特工们走后,张彪他们又走出来,继续贴传单——这一夜,他们贴了整整五百多张传单。

百姓们看到传单后,纷纷起来反抗。在华界的“王家村”,刘三带着汪伪特工来抓壮丁,刚走进村子,就看到几十个百姓拿着锄头、扁担,站在村口,怒视着他们。“你们想干什么?”刘三色厉内荏地大喊。

“我们不做壮丁!日军要把我们送去送死,我们不干!”村民王大爷举起锄头,大声说。王大爷的儿子才十八岁,是家里的独苗,要是被抓走,家里就没人照顾了。

“反了!你们敢反!”刘三掏出枪,对准百姓,“再不让开,我就开枪了!”

“你开枪啊!”百姓们不但没退,反而往前走了一步,“我们就算死,也不做日军的炮灰!”

刘三看着愤怒的百姓,心里有些害怕——他知道,百姓要是真的反抗起来,他这几十个人根本不够打。他只能灰溜溜地带着特工离开,嘴里还骂着:“你们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这样的场景,在上海的各个角落上演着。汪伪特工抓壮丁的计划,彻底失败了——有的百姓躲进了法租界,有的百姓组织起来,成立了“护村队”,只要汪伪特工一来,大家就拿起农具反抗,还有的壮丁在被押送的路上,趁着守卫不注意,偷偷逃跑了。

松井看着眼前的局面,心里越来越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需要的物资和兵力越来越多,可上海的粮食被烧,壮丁抓不到,他根本没办法向东京军部交代。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天空,对身边的小林说:“小林,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在上海的日子,不多了?”

小林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课长,上海的抗日力量越来越强,百姓也越来越不配合,我们的处境确实很艰难。”

“但在离开之前,我一定要抓到沈砚之!”松井的眼神变得疯狂,“他毁了我的粮食仓库,破坏了我的壮丁计划,还杀了我那么多士兵,我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

小林看着松井,心里却清楚——沈砚之就像一颗钉子,深深扎在上海的土地上,只要还有百姓支持他,还有抗日力量配合他,松井就永远也抓不到他。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已经注定了日军失败的结局,他们在上海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此时的沈砚之,正坐在安全屋里,和苏清媛、陈峰、张彪、若涵一起,商量着下一步的计划。窗外的寒风还在刮,却吹不散他们心中的希望——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只要团结一心,胜利的曙光很快就会到来,上海的百姓,很快就能迎来真正的和平。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