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每晚零时,状元大人等我来》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快穿小说,作者“春花的味道很好闻”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苏挽挽谢砚临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热爱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
每晚零时,状元大人等我来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门内的世界波谲云诡,门外的世界疑窦丛生。苏挽挽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压力挤压着,几乎透不过气。她开始像一只警惕的狸奴,小心翼翼地平衡着两边的生活,每一次与谢砚临的交流都变得更加简短、隐晦,如同地下接头。
然而,谢砚临带来的问题,却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王朝的核心。
这一次,他留下的纸条上,字迹沉凝,墨色深重,提及的已不再是某一项具体事务,而是笼罩整个官僚体系的沉疴痼疾——“吏治糜烂,贪墨成风,效率低下,政令不出京师久矣。”
他甚至罕见地流露出一丝近乎无奈的愤懑:“积弊如山,非猛药不能去疴。然牵一发而动全身,阻力重重,陛下虽有革新之志,亦投鼠忌器。”
苏挽挽看着那张纸条,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金銮殿上龙椅旁那个年轻帝王焦灼而不甘的眼神,以及站在丹陛之下、试图撬动这座大山的谢砚临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吏治改革?这简直是古代王朝的终极难题之一,多少能臣干吏折戟于此。
她的第一反应是退缩。这太宏大了,太复杂了,远远超出了她一个园林设计师的能力范围。她那些来自现代管理学的碎片化知识,在这种系统性的顽疾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甚至想写下“无能为力”四个字。
当指尖碰到那冰凉的纸张,谢砚临那双在月光下凝重的眼睛似乎又浮现在眼前。他曾冷静地接受了她来自未来的惊世真相,此刻正身陷囹圄,需要破局之策。
她真的……一点忙都帮不上吗?
现代企业治理……科层制……绩效考核……流程标准化……
这些概念在她脑中飞速闪过。它们当然不能直接套用在一个封建王朝上,但其核心思想——权责明晰、提高效率、减少人为干预和腐败空间——或许是共通的?
一种近乎莽撞的冲动攫住了她。她铺开纸,不再试图给出完整的方案,而是开始画图,写关键词,用最精炼的方式,抛出几个核心的“概念炸弹”。
她画了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图,在旁边标注:“明确等级,各司其职,权责对等。”
她画了一个流程图,从“接收指令”到“执行”到“复核”到“归档”,强调:“事事有流程,环环有记录,减少随意性。”
她写下了“考核”二字,画了一个表格,列出的却不是“德、能、勤、绩”之类的虚词,而是“赋税完成数”、“案件审结率”、“河道修缮里程”等尽可能量化的指标,旁边注:“以实绩论赏罚,而非虚名人情。”
她甚至提到了“监察独立”和“交叉审计”的概念,虽然只能用“设专人专司查账,异地互查”这样模糊的话来表达。
每一笔落下,她都觉得自己在痴人说梦。将这些现代行政管理的骨架,强行塞入一个封建王朝的躯壳,其结果可能是水土不服,甚至引发更大的混乱。
但她还是写完了。带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破罐破摔心态,将这张充满了“离经叛道”思想的纸,塞过了那扇门。
这一次,等待回应的时间格外漫长。
连续几次“门开”,案头都空空如也。谢砚临仿佛彻底消失了。
苏挽挽的心一点点沉入谷底。他是不是觉得她的想法太过荒谬绝伦,根本无法实施,甚至可能触怒龙颜,所以干脆放弃了与她讨论?
还是说……他正在酝酿着什么?
就在她几乎要认定这次尝试彻底失败时,她再次推开门。
案头上,没有纸条。
只有一本薄薄的、装帧精美的奏疏抄本。
她心脏狂跳,手指微微颤抖地拿起那本奏疏。封面没有任何标题,只右下角盖着一方小小的私印——正是谢砚临之前画给她看的那枚。
她深吸一口气,翻开了第一页。
用工整严谨的馆阁体誊写的文字映入眼帘。这显然是一份即将上呈御览的奏章草案!
开篇直指吏治积弊,言辞恳切而犀利。紧接着,提出的改革方案,却让苏挽挽的眼睛越睁越大——
那分明就是她那些零碎概念的、经过精心打磨和本土化改造的版本!
他用“定品秩、明职权”来解释权责清晰;用“公文流程再造”来包装标准化流程;用“考成法”来推行量化绩效考核;甚至提出了“巡按御史”与“六科给事中”相互监督制约的构想,隐约有着“监察独立”的影子……
每一个她抛出的、粗糙甚至危险的概念,都被他用合乎当下政治语境和礼仪规范的文字重新阐述,巧妙地嵌入了王朝原有的制度框架之内,既显得锐意革新,又不至于完全脱离实际,显得过于惊世骇俗。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采纳”,而是一次高超的、充满政治智慧的“再创造”!
苏挽挽一页页翻下去,心跳如擂鼓。她仿佛能看到无数个深夜,谢砚临独自坐在灯下,对着她那些离经叛道的“涂鸦”,凝神思索,字斟句酌,将这些来自未来的火星,小心地培育成可以在这个时代燃烧的火焰。
奏疏的最后,是预计会遇到的阻力以及初步的应对策略,思虑之周密,让人叹服。
她合上奏疏,久久无言。
震撼,钦佩,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战栗,充斥着她的内心。
他不仅看懂了,而且做到了。他将她的“概念”,化为了切实可行的“国策”。
这份奏疏一旦呈上,将在朝堂掀起何等巨大的风浪,她几乎不敢想象。
她留下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建议,而是一把可能重塑一个王朝官僚体系的钥匙。
而递出这把钥匙的,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