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在翟国十二年,老婆孩子也都有了。
本来已经住习惯了。
没想到突然遇上刺客来刺杀自己。
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
他再次踏上流亡的生涯。
这逃跑的日子可真不好过啊!
重耳的流亡过程曲折艰辛,逃亡路线几乎贯穿中原和周边部族,途经了整整八个国家。
在流亡的过程中,他看尽了列国的荣辱兴衰,也尝尽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先是到了卫国。
卫国根本瞧不上他,让他们一行人赶紧爬。
他们一路走到五鹿这地方,连吃的都没有了,几人饿得头晕眼花。
看到几个农夫正在田里吃饭,重耳等人实在忍不住了,就跟他们说:“行行好,给点饭吃吧!”
几个农夫根本不理会他们。
其中一个农夫还跟他们开玩笑,直接扔了块泥巴给他们。
重耳当场发火,想带人跟他们干一架。
身后的舅舅狐偃立刻拦住了重耳,并劝说道:“这是他们送了我们一块土地啊,这可是个好兆头!象征着未来会变好,会拥有我们的土地!”
重耳这才消了气。
后来,跟随他的贤士中的介子推等人,千辛万苦才找到吃的给他吃。
甚至有传闻介子推甚至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
重耳悲哭道:“我连累你们到了这种地步,该如何报答呢?”
介子推说道:“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只希望公子你能早日回到晋国继承大位,成全了我们臣子辅佐君主的本分和忠义,并不是希望得到什么报答啊!”
后来他们一行人艰难到达了齐国。
当时齐桓公还在,对重耳以礼相待,不但如此,还将齐国宗室之女齐姜嫁给了他。
并赠送给了他车马、宅邸。
重耳过了十几年的苦日子,前段时间甚至还差点饿死。
因此在齐国过上舒适的生活之后,他完全不想走了。
诸贤士几次劝重耳离开齐国。
重耳:不听不听我不听,我才不要继续奔波。
有一天,发愁的赵衰和狐偃在一棵桑树下商议怎样才能劝主公离开齐国。
没想到这些话被齐姜的一个侍女听到了,回去告诉了齐姜。
齐姜知道了这些事情之后。
亲自去劝告重耳,离开齐国。
重耳:不听不听我不听,我才不要继续吃苦。我死也要死在齐国。
齐姜气得直接怼他:“你是尊贵的晋国公子,走投无路来到这里,你这些臣子看待你比他们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你不赶紧回国报答他们的忠诚劳苦,反而贪恋我的美色赖着不走,我都瞧不起你!”
看重耳软硬不吃。
于是齐姜跟狐偃商量后,想出了一个计策,直接把重耳给灌醉,然后赶紧装车,直接带离了齐国。
重耳酒醒之后,发现自己竟然身在摇摇晃晃的车上,再一看,早已经离开齐国了。
这下真的天塌了。
重耳崩溃了。
好日子从此又要说再见了。
他欲哭无泪,气急败坏之下,拿起一把长戈,直接追着舅舅狐偃就开打。
一边打还一边骂:“要是我大事不成,就是生吃了舅舅您的肉也满足不了我自己啊!”
狐偃一边逃跑一边说:“要是你大事不成,我还不知道会死在什么地方呢,说不定你到时候得跟豺狼一起抢我的肉吃……要是你大事成了,那你就有了晋国所有好吃的,你随便享受,到时候我的肉又腥又臭,你也吃不下了!”
气归气,打归打,路还是得继续走的。
一行人离开齐国后,又来到了曹国。
失去齐国的庇护,他们在人家地盘上只能处处低头忍让。
曹国瞧着他们潦倒的样子,也看不上他们。
当时曹国的国君是曹共公。
这个货真是有够没出息的。
他之前曾听人说,晋国公子重耳是“骈胁”,也就是肋骨是连在一起的。
这传说可把这哥们儿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
于是他就干了一件抽象的事。
那就是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偷偷溜进来,偷看重耳洗澡!
差点没把重耳给气死。
要知道重耳逃亡时已经四十三岁,经过十几年的逃亡,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
明明自己曾是晋国公子,身份尊贵。
可现在自己都五十多岁了,不但要四处奔波、寄人篱下、穷困潦倒、狼狈不堪,竟然还要被人偷看自己洗澡!
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重耳在曹国的时候,只有曹国大夫僖负羁向他示好过,送给他饭菜和玉璧。
重耳接受了饭菜,退回了玉璧。
之后,重耳离开了曹国,来到了宋国。
这会儿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靠仁义差点把家给送了,这会儿正卧病在床呢。
宋国的国力也因为泓水之战而衰退了。
现在也是半死不活的了。
但是听说重耳来了,依然以国君之礼接待了他。
并且还送了重耳二十乘马车。
当时一乘马车为四马一车,造价昂贵,是当时重要的财富象征。
二十乘马车确实挺贵重的。
离开宋国之后。
重耳又经过了郑国。
郑国的大臣劝郑文公对重耳以礼相待,说这重耳是贤人,将来必有作为。
有位叫叔詹的大臣说:“这人身边的随从都是能人,您要是不以礼相待,说不定将来他会成为我郑国祸患!”
郑文公冷笑着说:“搞笑呢,这老头都快六十了,还在到处要饭呢,能有个屁作为?不许他进我郑国!”
于是重耳来到之时,郑国紧闭城门。
重耳一气之下,改道去了楚国。
楚国的楚成王芈姓,熊氏,名恽,他见到了重耳,以诸侯之礼相待。
两人相交甚好。
有一日,楚成王宴请重耳,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开玩笑道:“公子如果将来真的回国继位了,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想了想:“要说金银财宝吧,贵国啥都有啊!这样吧,如果我真有幸回到晋国,如果遇到咱们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对垒的时候,我必然让我晋国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
楚成王自己只不过是开个玩笑,倒是没怎么在意这个承诺。
后来,秦国派人来请重耳,楚成王就带上一些厚重财宝,将重耳送到了秦国。
此前。
秦国自抓到晋惠公与其订盟,城池、儿子一顿划拉,都弄到了手之后。
原本暂时是相安无事的。
秦晋表面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晋国的太子圉在秦国当人质期间,秦穆公为了笼络他,甚至将女儿怀嬴嫁给了他。
公元前638年。
晋惠公病重。
太子圉心里一合计,我身在秦国,那边我老爹要是一死,那位置我是鞭长莫及啊!
到时候大位要是被其他兄弟夺了去,我该怎么办?
思来想去。
他直接跑路,偷偷回到了晋国。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秦穆公无语了。
怎么你们一家子全是白眼狼啊!
老子对你爹这么好,你爹背信弃义。
老子对你这么好,还把女儿都嫁给你了,你还要背信弃义偷跑是吧?
他寻思这一脉的人是绝对不能相交了,实在是不像话。
之后他听说重耳人品贵重,于是将他从楚国请了过来。
而且,还将包括怀赢(已经跟前夫断绝关系了)在内的五个宗室之女嫁给了他。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秦军护送重耳回国。
晋怀公吓得立刻从大位上跳下来逃跑,在逃跑的路上就被杀了。
重耳从此继位,史称晋文公。
这段时间,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极其紧密,世人称之为秦晋之好。
晋文公继位以后。
整顿晋国政务,粉碎了晋国内部的叛乱,启用了狐偃、先轸、赵衰等几位曾跟随他流亡的班底,促进生产。
晋国逐渐强大了起来。
既然强大了,那么他的心思也活泛了。
之前那么多人腰杆一粗就称霸天下。
如今我腰杆也不细了,
我也有资格称霸了!
……
公元前635年,周王朝又出事儿了。
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勾结狄人攻打周朝,直接将周军打败。
周襄王逃到了郑地,火急火燎地派人通知各路诸侯。
赵衰一看到这消息,立即对晋文公说道:“诸侯争霸最好学学那些老前辈,拥护周天子,获得争霸的正当性,站上道德高地!”
可见拥护周天子是诸侯们百用不厌的起号大法。
于是晋文公立刻发兵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杀死王子带,并且亲自朝见周天子。
周襄王非常感动。
于是将河内、阳樊等南阳八邑赐给了晋国。
晋国在这一役中,不但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威信,还有了挺进中原参与争霸的地理优势。
公元前633年。
楚成王再燃战火。
此时的楚国已经先后征服了郑、蔡等国,控制了淮河中游,甚至逼迫鲁、卫、曹国臣服于楚国。
成为了中原诸侯最大的威胁。
这一年,楚国联合诸国,共同进攻宋国。
仁义老哥宋襄公在前几年早已死去,如今继位的是其子,史称宋成公。
当此危机之时,有人劝告,先王曾厚待礼遇当今的晋王,何不求他救援?
于是宋国立刻派人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听到消息,有些犹豫。
如果救宋,则必然与楚国发生冲突。
可要是不救吧,又显得背信弃义,之前的起号操作怕是也白干了。
后来。
他终于决定,采用狐偃、先轸的策略,捡软柿子捏!
先发兵讨伐楚国的盟友曹、卫两国!
顺便,他还划拉了一大堆大佬当帮手。
晋国以将来割让曹、卫部分土地为条件,说服秦国、齐国出兵助战。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这场战斗的参赛选手分别为:
以晋国为首,联合秦、齐的大军。
以楚国为首,联合陈、蔡、郑、许诸国的大军。
楚国大将子玉得知晋国发兵,非常生气,于是率全军北上,主动出击,想跟晋国的大军决一死战。
晋国大军与楚国大军相遇,立刻后退,一连后退了整整九十里,才停下!
停下的地方叫城濮,他们就在这里列阵。
楚国人一看刚见了面就往后撤,也有点懵。
于是他们派人询问:“你们怎么回事?往后撤干什么?到底是想要退还是想要战?”
狐偃说:“哦,你们忘了吗,我们大王曾经承诺过与楚国对敌要退避三舍啊!这是报答你们楚国呢!”
楚军:???
难道这晋王也是跟当年的仁义老宋哥差不多的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