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林舟把《青溪县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及资金挪用调查报告》放在李达明办公桌上时,窗台上的绿萝正往下滴水。前一晚的暴雨在叶片上留下焦黑的斑点,像被虫蛀过的痕迹——就像他手里这份报告,每一页都藏着被蛀空的真相。

“47页?”李达明捏着报告封面,镀金的钢笔在“资金挪用1270万”那行字上悬了悬,最终落在页边空白处,“小林,督查报告讲究‘精准高效’,你这附录比正文还厚,谁有耐心看?”

林舟的手指在公文包边缘掐出红痕。包里装着赵教授的检测报告、王磊的施工视频备份,还有从县财政局调阅的拨款凭证复印件——每一笔流水都像条锁链,从防洪堤工程指向开发区账户,最终缠在王副县长侄子的公司上。“李主任,这些都是佐证材料,缺了任何一环都构不成证据链。”

“证据链?”李达明突然笑了,茶缸盖在桌面磕出轻响,“省厅要的是结论,不是侦探小说。你看这页,”他翻开第19页,红笔在“使用过期水泥导致堤坝抗渗性不达标”下画了道波浪线,“改成‘材料进场检验程序存在瑕疵’,既客观又不刺耳。”

林舟想起防洪堤决口时的浊浪,赵老栓用花椒树堵缺口的背影在眼前晃。“李主任,那不是‘瑕疵’,是蓄意偷工减料。”他从包里抽出块水泥样本,灰黑色的硬块上沾着根干枯的草,“这是从溃堤处取的样,检测显示强度仅为标准值的三分之一,里面还掺了河沙。”

水泥块在桌面上滚了半圈,停在李达明的茶缸旁。李达明没看样本,反而从抽屉里抽出份文件,是市发改委刚发的《关于加快开发区建设的紧急通知》,红章旁边用铅笔标着“王副市长督办”。“你知道开发区今年的GDP占全县多少?67%。”他把文件往林舟面前推,“现在省里正要评选‘高质量发展示范县’,你这报告一上去,青溪的牌子就砸了。”

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周志国歪着嘴进来,手里捏着份传真件。“省厅刚发的,”他把传真往桌上一放,“赵教授的初步意见已经到了,要求彻查资金问题。”传真纸上“涉嫌重大责任事故”几个字被红笔圈着,像道没愈合的伤口。

李达明的脸色沉了沉,突然抓起电话:“让李科到我办公室来。”挂线时指节泛白,“小林,你先回去,这份报告我让李科‘优化’一下,明天再报给王组长。”

林舟刚走到门口,就听见李达明对李科说:“把‘挪用’改成‘资金调度不规范’,‘偷工减料’换成‘施工工艺有待改进’,涉及领导的地方都用‘相关负责人’代替……”声音越来越低,像被茶缸里的热气捂住了。

回到信访窗口时,张姐正在整理投诉信。看见林舟进来,她把一摞文件往旁边挪了挪,露出底下的《青溪县防洪堤抢险简报》,标题旁用红笔写着“王副市长批示:处置得当,可作为应急案例推广”。“小林,你看这简报写得多好,”她指着“及时转移群众零伤亡”那行字,“谁还记得之前的裂缝啊。”

林舟的目光落在简报末尾的“灾后重建计划”上,赫然列着“青溪建筑公司负责堤坝修复”。他想起王磊说的,这家公司的搅拌机还堆着过期水泥,此刻却要去补他们挖的窟窿。

下午三点,李科把“优化”后的报告送过来。第47页的附件被删减到只剩3页,王副县长侄子的名字被换成“项目负责人A”,1270万挪用款变成了“78万资金使用不规范”。最刺眼的是结论部分:“因极端天气导致局部险情,相关单位已启动整改。”

“林哥,这报告能行吗?”窗口保安大叔凑过来看,手里还捏着他早上给的花椒,“我老家就在东河村,我叔说堤坝裂缝去年就有了,根本不是‘极端天气’的事。”

林舟没说话,掏出手机给周志国发消息:“报告被篡改,请求直接向王组长汇报。”发送键刚按下,就收到周志国的回复:“王组长在省里开会,李主任让你先按这份报,他说‘这是政治智慧’。”

傍晚的雨又淅淅沥沥下起来。林舟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报告电子版,突然想起大学时赵教授讲的“信息衰减定律”——每经过一个传递节点,真相就会流失30%,到最后可能只剩个空壳。他点开云端备份,把原始报告和篡改版并排放在一起,像在看两个面目全非的兄弟。

“还没走?”周志国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嘴角歪得比平时厉害。他往林舟手里塞了个信封,“王组长从省里托人带的,说让你看看这个。”

信封里是份《省厅内部督查通报》,复印件上印着“绝密”二字,里面赫然写着“青溪县疑似存在水利资金挪用,已责成市督查室彻查,需在7日内提交详细报告”。通报末尾有王组长的批注:“附上原始证据,绕开中间环节直报。”

林舟的心跳漏了一拍。“怎么绕开?”他追问。

周志国往窗外看了看,雨幕里的办公楼像座孤岛。“今晚有省厅的人来取材料,在老地方见。”他指的是去年暗访柳溪镇时的石桥,“记住,只带原始证据,别相信任何经过‘优化’的东西。”

深夜的石桥浸在雨里,石板缝里冒出的青苔滑得像抹了油。林舟踩着旧胶鞋站在桥洞下,公文包里的证据袋被塑料膜裹了三层,防水袋上印着“青溪县水文监测站”的字样——这是他下午借故去调取水位记录时顺道拿的,足够以假乱真。

对岸的芦苇荡里晃出个手电筒光,三短两长,是周志国说的暗号。林舟刚想划船过去,突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转身看见李科举着伞站在桥头,镜片后的眼睛在雨里闪着光。

“林哥,你这是要去哪儿?”李科往桥洞下走,皮鞋踩在水里发出咕叽声,“李主任说你可能想不开,让我来劝劝你。”他往林舟手里塞了张购物卡,卡面印着“青溪开发区购物中心”,“王总说了,之前的事是误会,这卡你拿着,就当是他赔罪。”

林舟把卡推回去,雨水顺着他的下颌线往下滴:“李科,你见过东河村被淹的花椒地吗?赵老栓的手在抗洪时被石头砸了,现在还肿着,他说那地是他儿子用命换的扶贫款种的。”

李科的脸白了白,突然提高声音:“林舟!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他往桥对岸喊,“我早知道你要搞小动作,李主任已经带人过来了!”

芦苇荡里的手电筒光突然灭了。林舟的心沉下去,刚想转身,就被李科抓住胳膊。“你以为王组长真能保你?”李科的声音在雨里发飘,“他在省里的对手正想抓他的把柄,你这报告送上去,就是给他递刀子!”

远处传来汽车灯光,两道光柱刺破雨幕,正往石桥这边来。林舟猛地甩开李科的手,抓起公文包往芦苇荡跑。胶鞋陷在泥里,每一步都像拽着块石头,身后的喊声、汽车喇叭声、雨声混在一起,像张越收越紧的网。

在芦苇荡深处,他看见艘渔船泊在水边,船老大正往舱里搬防水布,是柳溪镇见过的那个。“后生,上来!”船老大往他手里塞了件雨衣,“周主任说你可能需要这个。”

船刚离岸,就看见李达明带着人冲到桥头,手电筒光在水面上扫来扫去。林舟蹲在船舱里,听见船老大说:“这些人呐,就怕真相像这洪水,堵得住一时,堵不住一世。”他往林舟手里塞了个油纸包,是刚烤的红薯,烫得能焐热整个手心。

省厅的人在下游的码头等着。接过证据袋时,那人的手指在赵教授的检测报告上顿了顿:“赵老说你是他见过最轴的学生,跟当年的他一样。”他往林舟手里塞了个U盘,“这是省纪委的直报通道,72小时内会有回复。”

回到市区时,天已微亮。林舟站在督查室楼下,看见李达明的车正往车库里拐,副驾驶座上放着份报纸,头版是“青溪县灾后重建稳步推进”,配图里的王副市长正握着王总侄子的手,背景是盖着彩条布的堤坝。

他摸出手机,点开省纪委的直报系统,把原始报告和证据压缩包上传。进度条爬到100%时,窗口弹出“已受理”三个字,像道微弱的光刺破了层层叠叠的雾。

走进办公室时,李达明正在打电话:“王副市长放心,林舟那边我已经稳住了……对,报告按‘工作瑕疵’报的,省厅不会深究……”看见林舟进来,他突然挂了电话,脸上的笑僵得像块水泥。

“李主任,”林舟把那份“优化”报告放在桌上,“我已经将原始证据直报省纪委了。”他的声音很轻,却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撞出回声。

李达明的钢笔“啪”地掉在地上,墨水流出来,在报告上晕开个黑团,像防洪堤上那个没堵住的窟窿。“你……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他突然站起来,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响,“你这是越级上报!是违反纪律的!”

“纪律里说,发现重大隐患必须立即上报,没说要经过谁的同意。”林舟往门口走,经过公告栏时,看见新贴的《督查室工作纪律》,第三条写着“严禁瞒报漏报重大问题”,字迹红得像血。

回到信访窗口,张姐正在收拾东西。她把一个纸箱往林舟面前推了推:“小林,这是你的东西。李主任说……说你不适合在窗口待了,让你先回家休息。”纸箱里的《督查工作规范》露出来,书页上还留着他画的重点线。

林舟把书塞进包里,突然想起赵教授说的,信息衰减不可怕,可怕的是传递者主动掐断信号。他往窗外看,雨停了,阳光正从云层里钻出来,在积水的路面上照出片亮斑,像撒了一地没被污染的光。

保安大叔跑进来,手里捏着份传真:“小林,省厅的!”传真纸上印着“紧急督查令”,要求市督查室配合省纪委专案组,对青溪县水利工程问题展开全面调查,落款处有个鲜红的章,比任何批示都更有力量。

林舟捏着传真纸,指尖的温度烫得像要把纸点燃。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阻力会比想象中更大——那些被触及的利益链条,会像防洪堤下的淤泥,死死缠住任何想揭开真相的人。但他握着那份直报回执,像握着块从溃堤处捡来的石头,粗糙,却足够坚硬,能在所有试图掩盖的谎言上,砸出第一道裂缝。

远处传来警笛声,这次是往市政府方向去的。林舟把传真纸折好放进怀里,走出大厅时,阳光正好照在他脸上,暖得像东河村晒花椒的秋阳。他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一场硬仗,但只要那些原始证据还在,那些未被衰减的真相还在,就终能等到水落石出的那天。

公文包在肩上轻轻晃着,里面的花椒香气混着油墨味,形成种踏实的味道。林舟抬头望向省厅的方向,脚步坚定得像在丈量每一寸该走的路——那些被过滤、被篡改、被刻意遗忘的信息,终将在这场自上而下的彻查里,重新拼凑出最本真的模样。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