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胆敢阻拦,他抬手便是一枪刺去。若将敌人刺死,便将其 ** 甩到一旁。即便甩不开也无妨,直接将敌人的尸身当作武器,抡起枪杆如挥重锤,狠狠砸向敌群。
有如此凶悍的首领冲在前方,一众千牛卫也紧随其后,不甘示弱地奋勇厮杀。
但蛇灵一方同样悍勇,即便陷入被夹击的困境,阵型虽乱,士气却未受太大影响。
于是双方陷入一场血战,刀光剑影,生死相搏。
张光意识到,自己还是低估了蛇灵的战斗力。
蛇灵成员的单兵作战能力本在他预料之中,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人人披甲,手持长枪与盾牌。这使得千牛卫在装备上并未占得多少优势。
虽然千牛卫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对阵大多单打独斗的蛇灵众人仍具上风,加之夹击之利,张光已能预见此战终将获胜。
然而蛇灵部众不畏死,依旧顽强,仍能给千牛卫造成大量伤亡。即便最终取胜,恐怕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
若要减少伤亡,张光必须设法擒贼擒王。
这些人全凭一股悍勇之气作战,一旦首领被擒,士气必然崩溃,其中多数人便会沦为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而对付一群乌合之众,又需付出多少代价?
于是,张光将目光投向了不远处的于风……
于风在原作中虽只是个小角色,但身为资深剧迷的张光仍认出了他。
此时于风为夺回制高点,早已跃上屋顶,并已击杀两名千牛卫。
就在他欲对第三名千牛卫下手时,张光猛然将手中长枪掷出。
凭借一身雄厚内力,长枪笔直飞向于风,去势凌厉。
若于风执意要杀眼前已无还手之力的千牛卫,自己也必将被这一枪贯穿。
因此他只能放弃原目标,转而挥剑格挡疾射而来的长枪。
没料到长枪劲道如此刚猛,他险些未能拦下!
虽最终化险为夷,双手仍被震得发麻,几乎握不住剑……
此时张光已拔出背后龙泉剑,施展金雁功跃上于风所在的屋顶。虽身披双重重甲,他腾跃之势依旧迅捷,蹭蹭几步便掠上屋脊。
“你便是新科武状元?”
于风见此人身着沉重铠甲,腾跃速度却不逊于自己,心知绝非寻常之辈。他见过李元芳,当即想到张光这位武状元。
虽对屡坏好事的张光恨入骨髓,但此刻双手尚存麻痹,只得借问话争取调息之机。
殊不知他连张光投来的长枪都险些招架不住,竟还存有较量之心,实属不自量力。
“正是本将军!”
“莫非想要投降?”张光虽不信这等顽固分子会屈服,仍欲以言语试探。
“胜负未分,岂能轻言投降!”于风果然嘴硬。
“那便受死吧!”
张光虽不知对方意在拖延,却深谙反派多言必失之理。见于风既无降意也未动怒,当即不再多言。
剑光乍起直取于风,对方因手臂麻痹不敢硬接,急忙后撤。
张光岂容他走脱,立即乘势追击。
于风连退数步,张光紧逼不舍,屋顶狭小,转眼便将于风逼回地面。
只见于风先 ** 落院中,交手数招便露败象,又 ** 至对面屋顶。
经此较量,于风终悟张光确不负武状元之名!
他曾经自负地认为,若不是碍于身份不便公开露面,未能参与此次武举,状元之位必定属于他。
然而今日一战,于风却惊觉张光的实力竟远胜于自己。
论身法,于风为求灵活只穿了一件皮甲,却仍无法甩开身穿两层重甲的张光,甚至在速度上还略逊一筹。若非如此,也不至于被追上,被迫交手数招。
再说内力,正是那几招交手,让于风明白了之前为何会被一柄飞来的长枪震得双手发麻。仅仅几剑相拼,他几乎握不住手中长剑,体内气血翻涌不止,俨然是内伤将至的征兆。若非及时收招退避,强行压制体内动荡,恐怕早已被张光打得口吐鲜血。
更令于风绝望的是,他似乎连招数上也占不到上风。
全真剑法虽非绝世剑法,但比起于风不知从何处学来的粗浅剑法,仍高出不知多少。
打不过,逃不掉,于风的败局已只是时间问题。
别以为张光一时未能拿下于风,就认为他武功不如李元芳。剧中李元芳能迅速击败于风,是因于风当时选择硬拼而非逃避。
而这一次,于风几乎未与张光正面交锋,一心只想避战。
张光看得出,以于风的武功,在二流高手中已属顶尖。
因此,只要于风执意避战,短时间内确实难以解决他。
不过张光终究实力占优,很快在一次交手中抓住于风的破绽,一剑震飞了他的武器。只因张光内力过于雄厚,于风的双手早已被震得几乎握不住剑!
武器脱手的一瞬,张光抬脚一踹,将于风踢倒在地,令他吐血不止。
此时,仍有于风的手下试图救援,挡在张光面前。
然而张光仅施展几式全真剑法,便将这些人尽数斩杀。
“葵花点穴手!”
没错!又是那招熟悉的葵花点穴手,精准点在了重伤无法动弹的于风身上。
最终,张光将长剑架在于风颈前,运足内力高声喝道:“贼首已被擒获,余众还不速速投降!降者免死,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
张光这一声震喝,当场传遍四野。
霎时间,大半贼人弃械投降,其余大多扭头逃窜,真正敢顽抗到底的寥寥无几。
贼首于风被擒,蛇灵部众顿时军心溃散。
弃械者当场被收缴兵器,逃窜者亦多被追回,只得束手就擒。
少数侥幸突破千牛卫包围的残党,也被及时赶来的地方驻军拦截。
此时若他们尚存战意,即便兵力悬殊,当地驻军也未必能阻挡。可惜这些人早已丧胆,稍作抵抗见突围无望,便纷纷归降。
毕竟即便是蛇灵这般庞大的组织,也不可能人人都是不畏生死的死士。
古时战场上,主将失陷便全军溃败的例子屡见不鲜。有时甚至仅是帅旗倾倒,敌军几声呼喝,整支军队便弃甲曳兵。
正规军尚且如此,何况这等叛逆势力?
当然也有负隅顽抗的死硬分子,被围后仍负隅顽抗。
这些人显然是蛇灵培养的死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不过死士数量有限,在千牛卫的绝对优势下,很快便被剿灭殆尽。
此役共计歼敌百余,俘获百余。
千牛卫阵亡二十七人,伤者约七八十人。
虽伤员多为轻伤,休养月余便可归队,但过半的伤亡比例,仍可见敌军之凶悍。
总的来说,这场小胜还算令人满意。
张光心里明白,自己在此战中的指挥表现 ** 。若不是千牛卫的盔甲坚固,伤亡恐怕还要翻倍。他虽读过不少兵书,可一到实战,仍觉有许多不足。关于打仗,他要学的还有很多。
命人将于风绑好押走后,张光立即吩咐士兵清理战场。所幸虎牢关是军事要地,居民不多,这场激战并未殃及太多无辜。
随后,张光便回到驿站,向狄仁杰禀报战果。
“狄国老,幸不辱命,不仅击退敌人,还生擒了贼首!”张光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得。
狄仁杰却没急着问贼首的事,反而关切地问道:“张光,你没受伤吧?”
这怪不得狄仁杰担心——张光此时模样有些狼狈,外甲上布满裂口,一看便知是冲阵时被敌人砍中的。毕竟双拳难敌四手,混战之中难免有防不住的攻击。
“无妨,我并未受伤。”张光从容答道,“我穿了两层重甲,敌人的刀枪只破了外层,里面那层挡住了,皮肉无碍。”
狄仁杰见他已有大将气度,不禁赞道:“张光之勇,堪比秦叔宝!”
要知道正史之中,秦琼才是隋唐第一猛将。与演义不同,历史上的秦琼或许智谋、统兵不算顶尖,但武勇却极为惊人,冲锋斩将如探囊取物,是公认的勇冠三军。
而此世之中的秦琼,据说更近正史形象,再加上内力加持,怕是比记载中还要勇猛几分!
由此可见,狄仁杰对张光的勇武极为赞赏,认为足以与秦琼相提并论。
张光对赞誉并不在意,提议道:“国老过誉了。如今贼人已败,不如趁此时机速往神都,以免横生枝节。”
狄仁杰深以为然,当即同意。李元芳未发一言,也只得随行。
于是三人未等清理战场,便抛下大队人马,直奔神都。余部留守虎牢,负责看守俘虏、照料伤员,静候朝廷大军接应。
轻装简从之下,行程大为加快,次日下午便抵达神都。然而狄仁杰并未立即入宫觐见武则天,而是转往土窑查探。
不知为何,他心中有种强烈预感——此地与使团遇害一案,必有重大关联。
此前狄仁杰曾指出本案四大关键:李元芳、假使团、翌阳郡主及土窑失火。
如今李元芳的嫌疑已大致澄清。狄仁杰或许对他仍有保留,但张光确信此人并无问题。
假使团行踪成谜,因情报有限,尚难推断。但可思考更根本的问题:他们为何要假扮使团?
掳走翌阳郡主或可解释为需要人质。然而假使团既能于数千官兵护卫中劫走郡主,又何必在离京前夜急于行刺?这岂非徒增难度?
至于土窑失火,时机未免过于巧合。
再结合张光所提供——皇帝得知土窑失火后的异常反应,狄仁杰敏锐察觉:这座土窑,定然藏着重大秘密。
不得不说,经张光接连两次的折腾,使团遇害一案已变得面目全非。
在张光引路下,狄仁杰与李元芳一同来到城中角落处的土窑。
令张光意外的是,失火已过多日,此地竟仍保持废墟原貌。难道是皇上故意保留现场等人查探?可细想又觉不对。张光此行接狄仁杰往返已近半月,纵使内卫效率再低,也该清理完这片废墟才是。况且剧中皇上起初似乎并不愿让狄仁杰知晓土窑之事,更不可能是专为他保留现场。
既然来都来了,现场又未被破坏,索性不再多想。或许只是有人偷懒未及时清理罢了。
在狄仁杰指挥下,三人开始在这片不大的废墟间仔细搜寻,期盼能找到新线索。
张光与李元芳或因经验尚浅,转了一圈仍无所获。
倒是狄仁杰没走几步,便在一处残垣下寻得一方未燃尽的手帕,当即唤道:”张光、元芳,速来察看!”
闻声二人急忙趋前。李元芳初时未能辨认此物,张光却心知这是蝮蛇的标志性手帕。
说来虎敬晖确实太过张扬,无事抛掷手帕,岂非徒留证据?若非这方未焚尽的手帕,狄仁杰根本无从将土窑失火与使团案直接关联。甚至可以说,此案能破,虎敬晖的自负实是重要因素。
不过张光在上次交锋中,曾杀得蝮蛇仓皇逃窜,使其未有机会如常以手帕拭剑。加之那夜暗谈时,李元芳尚未出示蝮蛇手帕便遭遇假传圣旨之事,理论上他并不识得此物。
因此张光不便多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