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4章

●四见秦孝公

一般认为当时的秦国非常小弱,全靠着商鞅实行变法,才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但事实上秦在春秋中晚期就是西陲大国,秦穆公曾经称霸西戎,并且东向和霸主晋国多次对战。战国前期,从秦怀公到秦惠公等数代,内乱频仍,才略微有所衰弱。商鞅出生前后,秦国是秦献公在位,而这个时候魏国经过魏文侯、武侯两代的繁荣,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公元前364年,秦军大破魏军于石门(在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南),斩首六万,乃是战国时代秦国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利。

公元前362年,公叔痤曾经领兵大破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但随即遭到秦兵的袭击,吃了败仗,公叔痤甚至一度被擒。此后不久,秦献公去世,其子渠梁继位,就是秦孝公。秦孝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361年,秦又灭掉了位于今天甘肃省陇西地区的豲戎。

因此可以说,秦在当时争霸中原的各国中还是比较强大的,尤其秦的地理位置比较好,东临韩、魏,南接楚,两面向敌,西、北两面则多为外族小国,便于扩张和发展,比起三战甚至四战之地的韩、魏甚至宋、郑等国,全都要好得多了。但也正因为如此,时人都把秦国看成是偏远野蛮的外族所建立的国家,关东诸侯盟会从来不通知秦国,一句话,根本就看不起秦国。因此秦孝公才刚继位就下诏求贤,想要振兴国威,让关东诸国不敢再轻视自己。

商鞅听说了这件事情,就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他这次找到的推荐人乃是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此人官职不高,或许能力也不算强,却很得孝公的信任,所以当时秦国的贵族们都不大看得起景监。商鞅通过景监的介绍得以见到秦孝公,这竟然也成为后世很多人诟病他的一个理由。

据说第一次见面谈话的效果并不好,商鞅讲得口沫横飞,秦孝公听着听着却打起了瞌睡。事后孝公还责备景监说:“你推荐的人尽讲些无用的大道理,我怎么可能任用他呢?”景监就去询问商鞅,商鞅说:“我向国君介绍为帝之道,看起来他的志向并不是以德行包容天下,所以根本就听不懂。”

过了五天,商鞅请景监帮忙,再次见到了秦孝公,这次他换了一套说辞,秦孝公不再打瞌睡了,然而仍然对他的言论不大感兴趣。事后孝公再次责怪景监,景监转过头来也再次责备商鞅,商鞅说:“我这回向国君讲述为王之道,还是讲不通。您找机会再让我去见一次吧。”

于是商鞅换了第三套说辞,第三次和秦孝公对谈。看起来这次的结果比较令人满意,事后秦孝公对景监说:“你推荐的人说得很有道理,我可以任命他为官。”商鞅也对景监说:“此次我给国君讲的乃是称霸之道,看他的态度,似乎可以接纳这种言论,我明白他的志向了,下回再见面效果一定更好。”

第四次见面,商鞅完整地阐述了这种“称霸之道”的理论以及实际施行的方法,秦孝公听得很入迷,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往前蹭,和商鞅的距离越来越近。事后景监问商鞅:“你和国君谈了些什么?他非常高兴,愿意重用你。”商鞅回答说:“我起初和国君讲论帝王之道,尧舜之德,国君说:‘那些事情都太遥远了,要成就帝王之业也太缓慢了。贤君就必须亲身做出一番事业来,我怎么可能先打下基础,慢慢等待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子孙们再成就这种大业呢?’于是我就把最便捷的强国之法告诉国君,国君这才欢欣鼓舞起来。”

秦孝公决定重用商鞅,改革朝政,于是就让商鞅在朝堂上和重臣们商议改革之事。大臣甘龙反对说:“贤君不应该变更已有的法令,因为官吏百姓们都已经对旧法习惯了,很难接受新的事物。”商鞅反驳说:“这种说法过于世俗了。不错,常人是不愿意改变旧法旧俗的,学者是难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然而对他们只可教化和引导,不能期望他们参与订立国家的大政方针。夏商周三代以礼治国,但三代的礼是不同的;春秋五霸以法定邦,但五霸的法也是不同的。可见变法并非不妥当的举措。”

大臣杜挚也反对变法,他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应该变更法令,没有十倍的功效,不应该替换器物。只要遵循古法治国,就不会出岔子。”商鞅反驳说:“只要对国家有利,不管利大利小,都应该变法。商汤、周武王并不遵循旧法,而能称王于天下,夏桀、商纣没有变更古法,却全都灭亡了。谁说不改旧法就不会出岔子?”

秦孝公听了这一番辩论,点头称赞说商鞅讲得对。于是他排除贵族、重臣们的反对意见,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的高官,让他主持变法。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