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诏书,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巨网,以长安为中心,向大唐的一千五百多个县迅速铺开。

起初,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士族门阀的府邸里,怨声载道;州府衙门的案牍上,诉苦的奏折堆积如山。这道新政,无异于从他们身上剜肉。那些隐匿了大量人口和土地的豪强,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皇权的、不容置疑的压迫。

李世民对此早有预料。他坐在御书房,一封封地批阅着来自各地的奏报。有哭穷的,有叫屈的,有危言耸听说此举将激起民变的。他一概以“严查”二字批复,然后将奏折扔到一旁。

他知道,这是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却比任何战场都更加凶险的战争。他的敌人,是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是延续百年的陈规陋习。

而在这场战争中,他最锋利的剑,不是尉迟恭的钢鞭,也不是李靖的兵符,而是魏徵的嘴。

这日早朝,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中书令封德彝出列,手持笏板,一脸沉痛。

“陛下,臣有本奏!均田制推行一月有余,关中、河南等地频传骚动。地方官为完成任务,强行丈量土地,激起民变已有数起。臣恳请陛下,暂缓新政,以安民心!”

封德彝是前朝元老,在朝中威望极高。他一开口,立刻引来一片附和之声。

“封相所言极是!新政过急,于国不利啊!”

“请陛下三思!”

李世民端坐龙椅,面无表情地看着下方。他知道,这些所谓的“民变”,十有八九是豪强地主煽动佃户装模作样。但他需要一个更有力的回击。

他的目光,转向了站在百官末尾的魏徵。

“魏徵,”他缓缓开口,“你也是谏议大夫,对此事有何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魏徵身上。封德彝的眉头微微一皱,他没想到皇帝会问这个前太子党的人。

魏徵出列,神色平静,他先是对李世民一拜,然后转向封德彝,也微微一揖。

“敢问封相,您所说的‘民’,是哪些民?”

封德彝一愣:“自然是……天下万民。”

“非也。”魏徵摇了摇头,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均田制,予耕者以田,予劳者以食。天下耕田的农夫,无不拍手称快。他们才是真正的‘民’。而那些哭穷叫屈、煽动事端的,是隐匿田产、规避赋税的豪强地主。他们是为了一己之私,损害国家之公。将他们的私利,与万民的生计混为一谈,封相,这是您的疏忽,还是……别有用心?”

这番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封德彝的脸上。他顿时面色涨红,怒道:“魏徵!你血口喷人!我一心为公,岂容你在此颠倒黑白!”

“是否颠倒黑白,陛下心中自有明断。”魏徵毫不退让,再次转向李世民,“陛下,推行新政,如人治病。良药苦口,刮骨疗毒,岂能不痛?如今些许骚动,正是新政触动了病根的好兆头。若因一时之痛,便放弃治疗,则国之大患,终将无药可救!”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恳切:“陛下立誓要富国强兵,雪耻渭水。若连均田制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那富国强兵,便成了镜花水月,渭水之盟的耻辱,将永远刻在大唐的脸上!臣,不愿看到那一天!”

“不愿看到那一天!”这七个字,掷地有声,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大殿内,鸦雀无声。封德彝张了张嘴,却再也说不出一个字。他发现,在魏徵面前,任何关于“民生”的宏论,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为魏徵直接将问题拉回到了最核心的原点——新政是为了什么?为了雪耻!

李世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魏徵所言,深得朕心。”他站起身,声音威严而洪亮,“均田制,乃国之大法,利在千秋,绝无更改之理!至于那些所谓的‘民变’……”

他目光一冷,扫过全场:“传朕旨意,命大理寺卿协同御史台,亲自前往关中、河南查办!凡煽动闹事、对抗新政者,无论是谁,一律严惩不贷!朕倒要看看,是谁的骨头,比朕的国法还硬!”

退朝后,李世民单独留下了魏徵。

两人在御花园中并肩而行。秋日的菊花开得正盛,金黄一片。

“今日在朝堂上,你替朕挡了一剑。”李世民笑道。

“臣非为陛下,乃为大唐律法,为天下百姓。”魏徵答道。

“说得好听。”李世民瞥了他一眼,“朕知道,很多人都在背后议论,说朕用你,是在作秀,是在收买人心。他们说你魏徵,不过是朕手中的一把剑,用来对付那些不听话的老臣。”

魏徵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李世民:“他们只说对了一半。”

“哦?”

“臣的确是陛下的剑。但谏官之剑,不应只指向臣子,更应指向君主。”魏徵的目光清澈而锐利,“陛下今日因臣之言而坚持新政,他日若因己之欲而荒废朝政,臣这把剑,同样会指向陛下。这,才是谏官的本分。若陛下只是把臣当对付政敌的剑,那不仅是臣的悲哀,更是陛下的悲哀。”

李世民怔住了。

他看着眼前的魏徵,这个前太子的谋士,这个曾与自己为敌的人。他身上有一种东西,是房玄龄的谋略、杜如晦的决断所不具备的。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恩怨和派系利益的、对“道”的坚守。

“朕明白了。”李世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一块巨石悄然落地。他一直担心,自己重用魏徵,会被人认为是权术。但魏徵的话,让他确信,自己得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诤臣,一面能照见自己灵魂的镜子。

“朕不仅要你做朕的剑,还要做朕的盾。”李世民沉声道,“朕若有过,你当剑之;朕若受谤,你当盾之。魏徵,你愿意吗?”

魏徵深深一揖,久久没有起身。

“臣,万死不辞。”

夕阳下,君臣二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一场朝堂上的风波,不仅没有动摇新政,反而让皇帝与谏官之间,建立起一种前所未有的、牢固的信任关系。

而在长安城外的某个驿站,一匹快马正风尘仆仆地赶来。马上的人身负重任,他带来的,是来自北方的最新密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