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异地恋的第一个月,在忙碌和适应中飞快过去。林晚和顾言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沟通节奏。

时差是他们生活中最具体的“第三者”。波士顿的下午三点,是上海凌晨三点。这意味着,他们几乎无法在彼此都清醒的状态下进行长时间的实时对话。他们的交流,变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异步的留言与回应。

林晚习惯了在入睡前,给顾言发一条长长的语音,絮絮叨叨地讲述一天的经历: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和小小的成就感,午餐吃了什么,下班路上看到的有趣景象,甚至只是突然想到他时的心情。她知道,当她这边万籁俱寂时,顾言那边正是阳光明媚的午后,他可能在工作室忙碌,或在课堂上专注。她的留言,会静静地躺在他的手机里,等待他有空时查阅。

而顾言,则习惯了在深夜结束工作或学习后,戴上耳机,一条条仔细聆听林晚的留言。听着她带着些许疲惫却依旧温柔的声音,仿佛能驱散异国他乡的孤独。然后,他会用文字或简短的语音回复,回应她的每一个分享,给出建议或只是简单的安慰。这些回复,又会跨越半个地球,在林晚清晨醒来时,成为点亮她一天的第一缕阳光。

“早安,晚晚。听到你昨天项目顺利推进,真为你高兴。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已经做得很棒了。”

“今天波士顿下雨了,有点冷。想起上次在上海下雨,我们挤在一把伞下。想你。”

“你推荐的那本书我开始看了,开头就很吸引人。确实,建筑和文学在营造氛围上是相通的。”

这些简短的讯息,成了他们之间最温暖的纽带。虽然无法实时参与对方的生活,但这种“留言-回应”的模式,反而让他们更用心地去倾听和表达。每一句看似平常的话,都因为跨越了时空的距离,而显得格外珍贵。

当然,也会有沟通不畅的时候。有时林晚因为工作压力大,语气会不自觉地带上一丝烦躁;有时顾言因为项目遇到瓶颈,回复会显得简短而心不在焉。敏感的彼此都能察觉到对方情绪的低落。

有一次,林晚连续加班一周,身心俱疲,在一条语音里忍不住抱怨了几句同事的推诿和上司的不近人情。发出去后,她又有些后悔,觉得不该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他。

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她收到了顾言一段很长的文字回复。他没有简单地安慰“别在意”或“会好的”,而是先肯定了她的感受:“听起来确实很让人沮丧,被不公平对待的感觉一定很难受。” 然后,他结合自己以前在团队中遇到类似情况的经历,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给出了几个具体、可操作的应对建议,比如如何更清晰地界定责任,如何与上司有效沟通。最后,他说:“我知道你一定能处理好。但记住,无论结果如何,我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如果实在太累,就请个假休息一天,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段回复,让林晚在寒冷的冬日清晨,感到了巨大的暖意和力量。他不是在敷衍,而是在真正地试图理解和帮助她。这种被“看见”和被“支持”的感觉,远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让她安心。

同样,当顾言因为一个设计创意被导师否定而陷入自我怀疑时,林晚也不会空洞地说“你是最棒的”。她会仔细询问细节,然后从她文字工作者的角度,帮他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引导他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她会说:“也许导师的否定,是希望你跳出原有的框架,发现更独特的可能性呢?我记得你之前那个获奖方案,最初不也是被很多人不看好的吗?”

他们成了彼此最好的倾听者和智囊团。爱情,在时差的考验下,褪去了最初的热烈,沉淀为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支持和共同成长。他们不仅在经营感情,更在互相赋能,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

某个周六的晚上,林晚和蘇晓聚餐回家,微醺。她看着窗外上海的璀璨夜景,心里突然涌起强烈的思念。她拨通了顾言的视频电话,尽管她知道那边是凌晨。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屏幕那头的顾言睡眼惺忪,头发凌乱,背景是昏暗的卧室。

“晚晚?怎么了?出什么事了?”他的声音带着刚醒来的沙哑和紧张。

看着他担心的样子,林晚的酒醒了一半,心里既愧疚又温暖。“没事……就是……突然特别想你。”她声音软软的,带着醉意特有的娇憨。

顾言愣了一下,随即松了口气,无奈又宠溺地笑了:“傻瓜,我也想你。喝酒了?”

“嗯,和晓晓喝了一点。”林晚点点头,对着屏幕里的他傻笑,“顾言,你看上海的夜景,好漂亮啊。要是你也在就好了。”

顾言调整了一下姿势,靠在床头,温柔地看着她:“嗯,很漂亮。但没你漂亮。”

“油嘴滑舌。”林晚脸红红的,心里却甜滋滋的。

他们就那样隔着屏幕,一个在深夜的波士顿,一个在凌晨的上海,静静地看了彼此很久。没有太多言语,只是享受着这份静谧的陪伴。最后,林晚的酒意上头,握着手机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顾言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没有挂断电话。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沉睡的容颜,直到窗外的天空泛起鱼肚白。虽然疲惫,但心里却被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填满。他知道,无论相隔多远,他们的心始终紧紧相连。时差可以错开他们的作息,却无法错开他们相爱的心。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