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3章

从伦敦飞往东京的航班上,林砚反复研究着元代青花铭文瓷瓶的资料 —— 根据 “跨国灵韵定位” 技能显示,这只瓷瓶是元代景德镇官窑制品,瓶身绘有 “丝路商船” 图案,瓶颈处用青花书写着一段记载海上丝路贸易的铭文,因长期受湿度变化影响,青花发色褪变严重,铭文已有近三分之一模糊不清,属于 “丝路文脉灵韵” 体系中的海洋分支载体。

抵达东京时,正值樱花季,街道两旁的樱花随风飘落,宛如粉色的雪。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陶瓷部主任山田浩二已在机场等候,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捧着一本精装的《元代青花图谱》:“林先生,久仰您修复丝绸文书和瓷板文书的技艺,关于这只青花瓷瓶,我们尝试过多种青花补色技术,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希望您能带来新的突破。”

【叮!触发主线任务:修复元代青花铭文瓷瓶,恢复青花发色与铭文清晰度,激活 “青花灵韵”,推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与 “丝路灵韵文物联合展”。任务奖励:积分 2000,“青花灵韵修复” 专属技能,解锁 “跨国灵韵联合展” 筹备权限。】

第二天,林砚在山田浩二的陪同下进入博物馆的陶瓷修复实验室。元代青花铭文瓷瓶被放置在特制的旋转工作台上,瓶高约四十厘米,腹径二十五厘米,瓶身的 “丝路商船” 图案虽仍能辨认,但青花颜色已从浓艳的 “苏麻离青” 色褪成淡灰色,瓶颈的铭文更是模糊得几乎无法识别。林砚调动灵韵感知,能清晰地感受到瓷瓶内部的 “青花灵韵” 极为微弱,灵韵纹路断断续续,如同被阻断的溪流。

“青花瓷瓶的褪色问题,核心在于青花料中的钴元素氧化,以及瓷釉表面的微小裂纹导致水分渗入。” 林砚用专业放大镜观察瓶身,“普通的补色技术只注重表面颜色修复,却忽略了青花料与瓷胎、瓷釉之间的灵韵连接,这样修复的青花不仅容易再次褪色,还会破坏原有文脉灵韵。”

山田浩二点头认同:“我们之前确实只关注了颜色还原,没有考虑到‘灵韵’的概念。林先生,您所说的‘青花灵韵’,是否与瓷土、青花料的产地有关?”

林砚拿出从国内带来的元代青花残片 —— 这是文物保护部门提供的景德镇同期瓷片,含有相同的 “苏麻离青” 青花料。他将残片贴近瓷瓶,调动灵韵感知:“您看,这两片陶瓷的灵韵开始相互呼应了。元代青花的灵韵,不仅与瓷土、青花料相关,还承载着当时的工艺技法与贸易文化,只有唤醒这种深层灵韵,才能实现真正的修复。”

随着林砚的引导,青花残片与瓷瓶之间泛起淡淡的青色灵韵光带,瓶身上模糊的 “丝路商船” 图案竟隐约显现出原本的浓艳青色,山田浩二看得惊叹不已:“这简直是奇迹!林先生,我们全力配合您的修复工作,需要什么材料或设备,我们立刻准备。”

接下来的十天,林砚全身心投入到瓷瓶修复中。他首先用灵韵药剂调配出特殊的 “青花灵韵修复液”—— 这种修复液以景德镇天然瓷土粉末、苏麻离青钴料提取物为基础,加入稀释后的灵韵精华,既能补充青花料中的钴元素,又能修复瓷釉裂纹,重建灵韵连接。

修复过程中,最困难的是瓶颈铭文的恢复。林砚需要先用灵韵感知 “读取” 模糊铭文下的原始纹路,再用特制的细笔蘸取修复液,按照元代青花的书写笔法,一点点补全铭文。每一笔都需要精准控制力度与颜色浓度,既要与原有铭文无缝衔接,又要避免破坏瓷釉下的灵韵纹路。

修复到第七天,意外出现 —— 瓷瓶腹部一处微小的瓷釉裂纹突然扩大,若继续修复,可能导致瓷片脱落。林砚立刻停下动作,调动刚解锁的 “青花灵韵加固” 技能,将青花残片的灵韵注入裂纹处,用灵韵形成一层透明的保护屏障,同时缓慢注入修复液,让裂纹两侧的瓷釉逐渐融合。

【叮!成功修复瓷釉裂纹,青花灵韵修复技能熟练度 +40,奖励积分 400。当前积分:18100。】

山田浩二全程见证了修复过程,对灵韵技艺的态度从最初的好奇变为彻底的敬佩:“林先生,您的修复不仅是技术,更是对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这只瓷瓶承载的海上丝路文化,只有在您的手中,才真正‘活’了过来。”

修复完成的当天,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亲自来到实验室。当林砚展示瓷瓶在灵韵共鸣下的效果 —— 瓶身 “丝路商船” 图案仿佛在青色光晕中缓缓航行,瓶颈铭文清晰显现出 “舟行万里,货通东西” 的字样时,馆长激动地说:“林先生,我们愿意加入‘丝路灵韵文物联合展’,并将这只瓷瓶作为联合展的核心展品之一,让更多人了解海上丝路的文化魅力。”

林砚趁机提出文物回归的长期规划:“馆长先生,联合展是文化交流的好机会。未来,我们是否可以探讨瓷瓶的长期借展,甚至让它回归景德镇原产地展出?那里有最适合它的灵韵环境,也能让它与其他元代青花文物形成完整的文脉共鸣。”

馆长沉思片刻,点头同意:“我们可以先以联合展为起点,逐步推进长期合作。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共享与传承,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博物馆。”

离开东京国立博物馆时,樱花仍在飘落。林砚拿出手机,给张院士发去消息:“张院士,青花瓷瓶修复完成,东京国立博物馆同意加入联合展,还愿意探讨长期借展,跨国文脉共识又进了一步。”

张院士很快回复:“小林,国内的‘丝路灵韵文物特展’筹备进展顺利,等你带回更多流失载体,我们就能打造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了!”

林砚收起手机,抬头望向漫天樱花。他知道,下一站柏林的 “明代铜胎掐丝珐琅鼎” 还在等待修复,但此刻,他更清晰地感受到 —— 灵韵技艺不仅是修复文物的工具,更是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桥梁。当更多人理解并认同 “文脉灵韵” 的价值,那些漂泊海外的文化瑰宝,终将在共同的守护下,回归属于它们的文化家园。

“下一个目标,柏林国家博物馆的明代铜胎掐丝珐琅鼎。” 林砚轻声说道,指尖的青色灵韵与飘落的樱花交织,在东京的春日里,绘就出一幅跨越山海的文脉回归画卷。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