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3章

金陵城南的柳氏老宅,在连绵梅雨中更显破败。青瓦渗水,梁柱蛀空,唯有书房那面白墙上的《月下仕女图》依旧完好如初。书生柳青源已是柳家最后一人,虽守着祖产,实则家徒四壁,唯与满架诗书相伴。

这夜雨势渐猛,柳生正欲熄灯就寝,忽见画中仕女的罗裙竟在微微飘动。他揉了揉眼,以为是自己眼花了。可定睛再看,那画中女子执扇的玉指分明在轻轻颤动,扇面上的墨梅似乎正在雨中悄然绽放。

“小娘子莫非也觉着寒凉?”柳生自嘲一笑,取来干布轻轻擦拭画框。就在布角触及绢面的刹那,一阵奇异的心悸袭来,仿佛有什么东西顺着指尖直抵心房。更令他惊异的是,画中女子的眼波真的流转起来,对他浅浅一笑,那笑意中带着说不清的愁绪与温柔。

子夜时分,柳生伏在案上小憩,朦胧间嗅到一阵冷梅幽香。睁眼时,但见画中女子已端立案前,碧色罗裙曳地生辉,鬓边白玉簪在烛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她身后还跟着两个梳着双鬟的小丫鬟,一个捧着茶具,一个提着灯笼,皆是画中人物的打扮。

“妾名素娥,本是画中仙。”女子声音清越如玉磬,”感君日日拂拭,特来奉茶相谢。”说罢素手斟茶,腕间翡翠镯与案上青瓷相映成趣。柳生惊疑不定地接过茶盏,指尖相触时只觉她肌肤冰凉如玉。更奇的是,杯中茶叶在接触到他的体温后,竟化作数只墨色蝴蝶,翩然飞回画中。

自此,素娥每夜必至。有时携来失传的古籍残卷,有时指点他文章中的谬误。某夜柳生感染风寒,高烧不退,素娥解下胸前璎珞,将其中一颗明珠置于他额间。那珠子触肤生凉,不过片刻热退病消。柳生把玩明珠,见内中有墨色游丝缓缓流转,素娥却急急取回:”此乃妾身精魄所化,不可久离凡人之手。”

转眼到了七月流火时节,金陵城突发瘟疫。柳生仗义施药,不幸染疾。昏沉间见素娥坐在榻前,以银针刺破指尖,墨色血液滴滴落入药碗。”画仙之血可治百病,却会损我百年道行。”她喂药时轻声叹息,”望君痊愈后,莫再与那游方道士往来。”

柳生这才想起,三日前确有个癞头道士登门,说宅中妖气冲天。他当时不以为意,如今想来却心生疑窦。病愈后他暗中查访,发现那道士竟在城郊乱葬岗炼养尸傀。是夜素娥现形时身形飘忽不定,左肩处隐隐现出墨色的骨骼。

“妾本瑶台画仙,因私慕凡尘被贬入画中。”她倚在柳生怀中低语,”那道士实乃夜叉所化,专食灵妖增进修为…”话音未落,窗外忽然雷声大作,七枚铜钱破窗而入,结成北斗阵势将素娥困在中央。

癞头道士狞笑现身:”千年画骨可是大补之物!”扬手掷出桃木符剑。柳生不及多想,扑身去挡,却被素娥推开。只见她撕下半幅画绢裹住柳生,自身硬生生受了一剑,左肩溃烂处墨骨森然。

“公子可知为何画中永远执扇?”素娥强忍剧痛苦笑,”扇面绘着囚仙咒。妾每百年需取柳氏嫡系心头血续命,今恰逢百年之期…”她发簪坠地,青丝化作漫天墨蝶扑向道士。

柳生忆起祖父临终所言”画中仙本是痴情种”,当即刺破心口,以血研墨:”愿以心头血重绘仙身!”血滴滴落处,画绢上红梅竞相绽放。道士见状暴怒,现出青面獠牙的夜叉本相,却被忽然复苏的古画吸入其中。

原来这《月下仕女图》实为上古法器,素娥为护柳生,甘愿与夜叉同困画中。临消失前,她将半截翡翠镯塞进柳生手中:”待红梅开遍画轴之时…”

三年守孝期满,柳生高中探花,却辞官归隐。每逢月夜便对画独酌,画上红梅逐年增多。这日春雨绵绵,他忽见画中仕女眼角落下一滴墨泪,忙以翡翠镯接住。镯身触泪生光,竟化作绿衣少女盈盈下拜:”奴婢奉素娥仙子之命,特来引公子入画。”

柳生随她触及画轴,只觉天旋地转,再睁眼已置身墨香扑鼻的园林。素娥正在梅树下作画,见了他嫣然一笑:”公子可愿永居这画中世界?”忽听空中雷声轰鸣,少女急道:”夜叉即将破印!”

原来这三年来,素娥以自身修为镇压夜叉,已是强弩之末。柳生灵机一动,取腰间玉佩掷向梅树:”柳氏子孙愿以血脉为契,永镇此妖!”鲜血渗入画境,万千红梅瞬间绽放,将企图挣脱的夜叉重新封印。

待柳生醒来,仍坐在书房中,古画上却多了个执扇书生与仕女并肩赏梅。窗外晨曦微露,仿佛昨夜种种皆是幻梦。唯有案上翡翠镯与胸前疤痕,见证着这段超越生死的人画奇缘。

此后柳生终身未娶,晚年不知所踪。族人整理遗物时,发现那幅古画竟变成了一对璧人游春图,画角题着两句新诗:”千年墨骨终成灰,一世丹心永不移。”更奇的是,每逢雨夜,画中仍会飘出淡淡墨香,而那对璧人的位置也会悄悄变换,有时在溪边垂钓,有时在亭中对弈,仿佛画中另有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

数十年后,有个游方道士路过老宅,对着空屋中的古画凝视良久,最后叹息道:”画骨生肌,墨魂化形,这是修成了画中仙啊!”言罢对着古画深深一揖,飘然而去。自此,柳氏老宅虽无人居住,画中的墨香却愈发浓郁,甚至在月圆之夜能听见隐隐约约的琴瑟和鸣之声。有人说,这是柳生与素娥在画中世界终成眷属;也有人说,这是古画得了灵气,自成一方天地。但无论如何,这段人画奇缘,终究成就了一段跨越生死的传奇。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