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4章

爆竹声中一岁除。

热闹的春节气氛尚未完全散去,黄土高原依旧笼罩在冬末春初的凛冽之中,但空气中已然隐约可闻泥土解冻、万物复苏的清新气息。对于张家来说,这个年过得格外舒心畅快,不仅因为团圆,更因为家里那颗冉冉升起的“文曲星”,让整个家庭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底气。

过完正月十五,父亲张建军便再次收拾行囊,踏上了返回省城兰州打工的旅程。临行前,他粗糙的大手用力揉了揉张诚的脑袋,眼神里充满了期许与不舍。

“诚娃,在家听你妈和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学!爸在城里给你挣学费,将来还要供你上中学,上大学!”他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

张诚仰着头,看着父亲年轻却已显沧桑的脸庞,重重点头:“爸,你放心,我会的。你在外面也注意身体。”

张建军眼眶微热,狠心转身,大步流星地消失在村口那条蜿蜒的土路尽头。他知道,儿子的未来,或许将不再局限于这片黄土地,而他这个父亲,必须为他撑起最初的一片天。

送走了父亲,家里的重心便完全落在了张诚入学这件事上。母亲李秀兰翻箱倒柜,找出布料最好的一套衣服,仔细浆洗干净,又连夜赶制了一个崭新的粗布书包。爷爷奶奶则反复叮嘱,去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莫要调皮。

张诚看着家人为他入学如临大敌却又满怀喜悦地忙碌着,心中暖流阵阵。他知道,自己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前程,更是这个贫寒之家几代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最殷切的渴望。

……

村小学坐落在村子东头,几排砖瓦房围成一个不大的院子,一面褪色的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比起张诚前世记忆中的城市学校,这里显得简陋无比,但在这个偏远的村庄,它却是承载着无数孩子走出大山梦想的摇篮。

入学这天,母亲李秀兰特意起了个大早,给张诚换上干净衣服,背上新书包,牵着他的手,走向学校。一路上,遇到的村民无不笑着打招呼。

“秀兰,送诚娃上学去啊?”

“哎呀,咱们的小神童终于要进学堂了!”

“李婶子,你家诚娃一去,怕是老师都要被他难住喽!”

李秀兰脸上带着谦逊又难掩骄傲的笑容,一一回应着。张诚则安静地跟在母亲身边,小小的身躯里,是一个冷静观察着的成熟灵魂。

校长室兼教师办公室在一排瓦房的最里头。敲开门,一股混合着粉笔灰和旧书本的味道扑面而来。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者正伏在桌前写着什么,他便是村小的王校长,也是学校里资历最老的教师。

“王校长。”李秀兰有些拘谨地开口。

王校长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看到李秀兰和她身边矮小的张诚,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是建军媳妇啊,这就是你家那小神童张诚?来来来,快进来,外面冷。”

招呼母子俩坐下,王校长打量着张诚。孩子看起来确实比同龄人要沉稳得多,眼神清亮,不躲不闪,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沉静。

“诚娃,告诉校长,今年几岁啦?”王校长温和地问。

“报告校长,我四岁多了。”张诚声音清脆,口齿清晰。

王校长点点头,心中已有几分好感。他转向李秀兰:“建军媳妇,你家孩子的情况,村里都传遍了。听说认字很多,算数也厉害。按规矩,他这年龄该上学前班,但要是真像大家说的那样,放在学前班怕是耽误了。你看……”

李秀兰连忙说:“王校长,我们就是怕耽误孩子,才想着早点送来。这孩子……是有点不一样,您尽管考他!”

王校长笑了笑,他执教几十年,见过聪明的孩子,但所谓“神童”,大多有些夸大其词。他随手拿起桌上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翻到一篇有插图的课文《秋天来了》。

“诚娃,这上面的字,你认识吗?能读给校长听听吗?”

张诚接过课本,扫了一眼。这篇课文对他而言,简单得如同“1+1=2”。但他并没有表现得过于急切,而是用符合孩童的语速,清晰、流畅地朗读起来,不仅字音准确,甚至还带上了些许理解课文内容后的自然停顿和轻微语调变化。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读完,他合上课本,平静地看向王校长。

王校长眼中的惊讶一闪而过。读得确实好,远超一年级新生水平,甚至比很多二三年级的学生都强。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又拿起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指着一道混合运算题:“那这道题,你会算吗?”

张诚只是瞥了一眼,便脱口而出:“等于37。”

王校长在心里默算一遍,果然正确。他脸上的笑容加深了些,但还是保持着审慎。他随手在一张草稿纸上写下一道超出一年级范围的题目:25 + 38 – 17 = ?

张诚几乎没有思考:“等于46。”

王校长终于有些动容了。他沉吟片刻,对李秀兰说:“建军媳妇,孩子基础确实很扎实,远超一年级水平。直接上一年级可能都有些简单了。这样吧,我把二年级的李老师也叫过来,我们一起看看。”

不一会儿,二年级的班主任李老师,一个三十多岁、戴着眼镜、神情严肃的女老师走了进来。听闻缘由后,她也露出怀疑的神色。

王校长对张诚说:“诚娃,这位是二年级的李老师。李老师,你出点二年级的题目考考他。”

李老师扶了扶眼镜,打量了一下张诚矮小的个子,显然不太相信。她拿起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找了一篇篇幅稍长、生字较多的课文《美丽的西沙群岛》。

“你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张诚依旧平稳接过,流畅朗读,遇到“瑰丽无比”、“绽开”、“蠕动”等对于二年级学生算是难词的词语,也毫无滞涩,发音标准。

李老师严肃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裂痕。她又问了几个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张诚均能准确回答,甚至能说出“海水五光十色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这样的细节。

“数学呢?”李老师看向王校长。

王校长示意她出题。李老师在纸上写了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题:24 x 3 = ?

“72。”张诚秒答。

又写了一道简单的除法:56 ÷ 7 = ?

“8。”

李老师不信邪,直接口述了一道需要两步思考的应用题:“小明有15颗糖,给了小红5颗,又买了现在数量一半的糖,他现在一共有多少颗糖?”

这道题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也有一定难度。张诚只是略一思索,便清晰地说出解题过程:“先算给了之后剩下15-5=10颗,再算买了10的一半就是5颗,最后10+5=15颗。他现在有15颗糖。”

思路清晰,计算准确无误。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王校长和李老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浓浓的震惊。这已经不是“聪明”可以形容的了,这是真正的天赋异禀!

李老师深吸一口气,看向张诚的目光彻底变了,从怀疑变成了惊叹和一种发现璞玉的欣喜。“校长,这孩子……二年级的内容对他完全没有挑战性了。”

王校长花白的眉毛也扬了起来,他当机立断:“去把三年级的赵老师也叫来!再拿三年级上册的课本和试卷来!”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不仅三年级的赵老师来了,其他没课的老师也好奇地围拢到了校长办公室门口,都想亲眼看看这个传说中的“神童”。

三年级的赵老师是个中年男老师,性格爽朗。他听说一个四岁孩子要挑战三年级内容,觉得既新奇又难以置信。

他直接拿出一张上学期末的数学试卷复印件,指着后面几道应用题和一道简单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如 12 x 13)。“小朋友,这几道题,你能做吗?”

张诚拿起铅笔,他的小手握笔还显得有些稚嫩,但落笔却稳而快。他不仅写出了正确答案,还在旁边空白处,用清晰的步骤写下了两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过程!

“喏,12乘以13,就是先算12乘以3等于36,再算12乘以10等于120,最后36加120等于156。”他甚至还简单地解释了一句。

赵老师拿着那张试卷,看着上面工整(对于四岁孩子而言)的笔迹和完全正确的答案,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他猛地一拍大腿:“我的老天爷!这孩子是个天才!绝对的数学天才!这乘法我们三年级下学期才正式学,他这就会了?!”

语文方面,赵老师找了一篇三年级要求背诵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张诚看了一遍,便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并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说出了“瀑布很高很壮观,像天上的银河掉下来了”这样符合年龄却又切中要害的理解。

围观老师们发出一阵抑制不住的惊呼和议论。

“了不得!真了不得!”

“四岁啊!这理解力,这记忆力!”

“我教三年级,班里能这么流畅理解诗意的也没几个!”

“老王,这放三年级都屈才了吧?”

王校长此刻心潮澎湃,他执教一生,从未见过如此聪慧的孩子。他看着站在办公室中央,面对众多老师的目光和议论依然镇定自若的张诚,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示意老师们安静,然后非常郑重地对李秀兰说:“建军媳妇,情况我们都看到了。张诚同学的天赋,是我生平仅见。让他按部就班从一年级读起,完全是浪费时间!”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在场的老师,声音洪亮地宣布:“经过我们几位老师的一致评估,决定让张诚同学——直接进入三年级学习!”

“嗡——”办公室内外再次响起一片哗然。虽然早有预料,但直接从一个未入学的四岁幼童跳到三年级,这在这个村小的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李秀兰激动得手足无措,只会连连道谢:“谢谢校长!谢谢各位老师!谢谢……”

王校长慈爱地看向张诚:“张诚同学,虽然你知识水平达到了,但年龄毕竟还小,课堂上要是坐不住,或者有什么不习惯的,一定要跟老师说,知道吗?”

张诚深深地向王校长和各位老师鞠了一躬,用稚嫩却无比认真的声音说:“谢谢校长,谢谢老师!我会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不会让老师和爸妈失望的!”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跳级三年级,能让他更快地接触到更系统的知识,也能更合理地解释他后续的“超常”表现。他需要这个平台。

就这样,在母亲李秀兰恍如梦境的恍惚中,在全校老师惊为天人的目光注视下,年仅四岁多的张诚,背着那个崭新的粗布书包,正式成为了村小三年级的一名“特殊”学生。

当他小小的身影跟在三年级班主任赵老师身后,走向三年级教室时,整个学校都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奇特的活力。所有学生都趴在窗户上、门口,争相目睹这个“小不点”小学生的风采。

神童张诚直接跳级三年级的故事,如同最迅猛的春风,瞬间吹遍了整个村落,甚至传到了邻近的村子,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

而张诚,已然平静地坐在了三年级的教室里,翻开了对他而言依旧简单,但却象征着新征程开始的课本。他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更远的地方。系统的科技树上,数学经验条那微不可察的增长,才是他真正关注的焦点。他的征途,是那片浩瀚无垠的知识星辰大海。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