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还没散,黄土坡村就飘起了炊烟。林卫东坐在土炕边,借着窗缝透进来的晨光,正啃着《高中数学》里的几何题 —— 昨天陈老师说这部分是高考重点,他特意把最难的几道题挑出来,打算今天攻克。
“卫东哥!”
院门外传来苏晓梅清脆的声音,林卫东抬头一看,姑娘背着个小布包,手里还拿着个粗瓷碗,碗里装着切成块的红薯。“我娘蒸的红薯,甜得很,你复习饿了能垫垫肚子。”
苏晓梅把红薯放在桌上,从布包里掏出个小本子和半截铅笔 —— 那是她弟弟用剩的,纸页都卷了边。“昨天你说要教我认字,我把本子带来了,今天学啥呀?”
林卫东放下数学书,拿起铅笔在本子上写下 “苏晓梅” 三个字,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认真:“先学你的名字,‘苏’是草字头加‘办’和‘禾’,‘晓’是日字旁加‘尧’,‘梅’是木字旁加‘每’。”
他一边说,一边握着苏晓梅的手教她写。姑娘的手很小,指尖因为常年做家务磨出了薄茧,握着铅笔时有些僵硬,却学得格外专注。写了三遍 “苏” 字,她突然抬头问:“卫东哥,‘大学’这两个字咋写?我想写下来,等你考上了,我就天天看。”
林卫东心里一暖,在本子上写下 “大学” 二字,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校门:“等我考上了,就带你去大学校园看看,那里有好多书,还有好多像陈老师一样有学问的人。”
苏晓梅眼睛亮了,捧着本子小心翼翼地收进布包:“我一定好好学认字,将来也能看懂你写的那些种地方案。”
两人正说着,院门口传来个温和的女声:“请问,这里是林卫东家吗?”
林卫东抬头一看,门口站着个穿浅灰色上衣的姑娘,扎着齐耳短发,戴着副细框眼镜,手里抱着几本书,气质和村里的姑娘截然不同。“你是……”
“我叫林清月,是村东知青点的下乡知青。” 姑娘走进院子,笑着自我介绍,“昨天听村长说,你在准备高考,还在研究小麦种植的方案,我正好带了几本农业方面的书,想着或许能帮上忙。”
林卫东心里一动 —— 这就是简介里提到的下乡知青林清月!他赶紧让她进屋:“多谢你,林知青,快坐。”
林清月把书放在桌上,有《农业基础知识》《土壤改良技术》,还有一本 1976 年版的《植物保护手册》:“我父亲是省农科所的研究员,这些书是他让我带来的。昨天听李大叔说,你在田里调研土壤,还写了改良方案,我特别好奇,想向你请教请教。”
“请教谈不上,咱们一起讨论。” 林卫东把写好的小麦种植改良方案拿给她,“我也是刚琢磨出来,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林清月接过方案,认真地看起来。她看得很仔细,遇到关键处还会用笔做标记,偶尔抬头和林卫东交流几句:“你提出的‘秸秆还田降碱’,我在书里看到过类似的实验,确实能改善碱性土壤;还有引水灌溉的想法,咱们村后那条河的水位虽然不高,但修条简易的石渠,应该能把水引到坡下的田里。”
她的话让林卫东眼前一亮 —— 林清月不仅有文化,还懂农业知识,正好能帮他完善方案。两人越聊越投机,从土壤改良聊到种子培育,从高考复习聊到未来的农业发展,连苏晓梅都在一旁听得入了神,偶尔插一句 “那是不是明年就能多收粮”,惹得两人都笑了。
“卫东哥,林知青,你们聊啥呢?这么热闹。” 王桂兰大婶端着个竹篮走进来,里面装着刚缝好的棉马甲,“这是给你做的马甲,里子絮了新棉絮,晚上复习穿,暖和。”
她看到林清月,笑着说:“这不是知青点的林姑娘嘛,咋有空来卫东家?”
“大婶好,我来给林卫东送几本书。” 林清月站起身,礼貌地打招呼。
王桂兰把棉马甲递给林卫东:“快试试,看合不合身。你这孩子,一心想着复习和种地,可别冻着了。对了,下午队里要核算上个月的工分,村长让你也去,说给你记点辅助工分,不能让你光复习,连口粮都不够。”
林卫东接过棉马甲,心里暖暖的。他穿上试了试,大小正合适,棉絮蓬松,比原来的旧棉袄暖和多了:“多谢大婶,您费心了。”
下午,林卫东跟着王桂兰去了队部。队部是间大点的土坯房,墙上挂着工分表,村民们都围在桌旁,等着会计核算工分。赵铁柱看到林卫东,赶紧招手:“卫东,过来!上个月你虽然没上工,但帮着队里统计农具,还写了小麦改良方案,会计给你算了 20 个工分,你看行不行?”
在黄土坡村,成年男劳力一天能挣 10 个工分,妇女一天挣 8 个,20 个工分虽然不多,但足够换 30 斤玉米面,解决了林卫东的口粮问题。“多谢村长,多谢会计。” 林卫东连忙道谢。
“谢啥!” 赵铁柱拍了拍他的肩膀,“下午队里要开个会,你把小麦改良方案带来,跟大伙说说,要是大伙同意,明年就先在你家的地里试种。”
开会的时候,队部挤满了村民。林卫东把方案念了一遍,又用树枝在地上画了示意图,解释怎么深耕土地、怎么秸秆还田、怎么引水灌溉。可刚说完,就有村民提出了质疑。
“卫东,你这方案听着挺好,可深耕土地得费多少力气?咱们队里就那几头老牛,能耕到三十厘米深吗?” 说话的是李大叔,他种了一辈子地,最担心的就是实际操作的问题。
“还有种子,你说的优质种子在哪?队里可没闲钱去买新种子。” 另一个村民附和道。
林卫东早有准备,他从灶房里拿来系统奖励的优质小麦种子,放在桌上:“这是我托亲戚从外地带来的优质种子,先在我家的一亩三分地试种。深耕的问题,咱们可以组织壮劳力轮流耕地,再借邻村的两头牛,应该能完成。至于秸秆还田,咱们村冬天有很多玉米秸秆、棉花秆,粉碎后埋进土里,不用花一分钱。”
他又拿出林清月借给他的《土壤改良技术》,翻到相关章节给村民看:“这书上写得很清楚,秸秆还田不仅能降碱,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明年要是试种成功,亩产至少能提高到三百斤,比现在多收一半!”
村民们都围过来看种子,又看了书上的内容,议论纷纷。赵铁柱站起身,大声说:“我信卫东!这孩子是咱们村唯一读过高中的,又懂种地的门道,咱们就按他的方案试试!要是成功了,大伙都能多收粮;就算失败了,也只是一亩地的事,没啥大不了的!”
村长都表态了,村民们也纷纷同意:“那就试试!”“卫东,需要帮忙你尽管说!”“我家有粉碎机,明天就去粉碎秸秆!”
看着村民们热情的样子,林卫东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只是帮助全村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做 —— 修水渠、选种子、教村民田间管理…… 但只要大伙齐心协力,一定能让黄土坡村越来越好。
散会后,林清月找到林卫东:“我跟知青点的几个同志商量了,明天我们去帮你粉碎秸秆,还能帮你画水渠的设计图。”
苏晓梅也拉着他的袖子说:“卫东哥,我明天不上工,帮你把家里的地翻一遍。”
林卫东看着眼前的两个姑娘,一个知性开明,一个温柔坚韧,心里充满了感激:“多谢你们,有你们帮忙,肯定能把事办好。”
第二天一早,林清月就带着三个知青来到林卫东家,还带来了绘图工具。他们在院子里铺开纸,根据村里的地形,画了详细的水渠设计图 —— 从村后小河开始,修一条宽一米、深半米的石渠,沿着山坡蜿蜒到坡下的田地,还在渠边留了几个分水口,方便灌溉不同的地块。
苏晓梅则带着弟弟,扛着锄头来帮林卫东翻地。她的力气不大,却干得很认真,锄头挥得高高的,把土块敲得粉碎。林卫东想让她歇会儿,她却说:“卫东哥,我多干点,你就能多复习会儿,将来好考上大学。”
村民们也都来帮忙了:李大叔带着几个人去粉碎秸秆,王桂兰大婶组织妇女们捡落叶、攒农家肥,赵铁柱则去邻村借牛。整个黄土坡村都动了起来,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却没人抱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希望的笑容。
林卫东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打开系统面板,上面显示:
【宿主当前任务进度:小麦种植改良方案推广(10%)—— 完成秸秆粉碎、土地深耕后进度可提升。】
【系统提示:宿主带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获得 “民心值” 10 点,可在系统商城兑换 “简易农具修复工具包”(需 5 点民心值)。】
他毫不犹豫地兑换了工具包,里面有锤子、钳子、铁丝、铁钉,正好能用来修补队里损坏的农具。他拿着工具包去了队部的农具房,里面堆着十几把坏了的锄头、镰刀,还有两架破旧的犁。
林卫东按照系统提示的方法,先把锄头的木柄加固,再用铁丝把松动的犁铧绑紧,最后给镰刀磨锋利。知青点的男知青也来帮忙,几个人分工合作,一下午就修好了大半的农具。
“卫东,你这手艺真不错!” 赵铁柱看着修好的农具,高兴地说,“这些农具要是拿去镇上修,得花不少钱,你这一下午就省了咱们队里的开支!”
林卫东笑了笑:“都是大伙帮忙,我只是出了点力。”
傍晚的时候,秸秆粉碎好了,土地也深耕了一遍,林清月他们也画好了水渠设计图。林卫东站在自家的田埂上,看着翻好的土地,心里充满了期待 —— 等种下优质小麦种子,等水渠修好了,这里一定会长出绿油油的麦苗,明年夏天,一定会迎来大丰收。
回到家,苏晓梅已经帮他做好了晚饭,是玉米粥和贴饼子,还有一小碟炒白菜。林清月也没走,带来了从县城买来的咸菜,说要陪林卫东一起复习。
灯下,林卫东坐在中间,左边是苏晓梅拿着本子问他 “这个字咋念”,右边是林清月和他讨论数学题,土坯房里充满了暖意。林卫东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觉得,这个 1977 年的冬天,虽然寒冷,却充满了希望 —— 不仅是他个人的希望,还有整个黄土坡村的希望。
他拿起数学书,继续攻克几何题。窗外的风还在刮,可他的心里却无比温暖,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全村的乡亲,有身边的伙伴,还有脑海里的系统,陪着他一起,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一步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