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研究生?”
这几个字像冰锥一样刺进林晴的耳朵,周围的喧嚣瞬间褪去,只剩下嗡嗡的耳鸣声。她脸上的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手指无意识地收紧,捏皱了衣角。
“是啊,听说那所学校是金融界的金字塔尖,顾辰学长能申上,真是太牛了!”同学还在兴奋地说着,完全没注意到林晴的异常,“估计下学期结束就要准备走了吧?哎,以后学校里又少一道风景线了……”
同学后面的话,林晴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她只觉得一股冰冷的寒意从心脏开始,迅速蔓延到全身,连指尖都在发颤。他要走了?去国外读研?下学期结束?那不就是……只剩下半年多的时间了吗?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像一场毫无预兆的暴风雪,将她连日来沉浸在心底的、那些温暖而甜蜜的泡泡,瞬间击得粉碎。原来那些“偶遇”,那些默不作声的关怀,那些心照不宣的默契,都只是限定在校园围墙内的短暂篇章吗?他早已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好了更广阔的舞台,而那个舞台上,似乎并没有预留她的位置。
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和恐慌攫住了她。她勉强对同学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借口说不舒服,匆匆逃离了那个让她几乎窒息的空间。
接下来的两天,林晴像是变了一个人。她变得沉默寡言,上课时常走神,吃饭也味同嚼蜡。苏婉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不对劲,关切地询问,林晴却只是摇头,说感冒还没好利索,有些没精神。
她不敢告诉苏婉真正的原因。那份刚刚萌芽、被她小心翼翼珍藏的感情,还没来得及见到阳光,就可能要被迫枯萎。她甚至开始怀疑,顾辰对她那些特别的态度,是否只是毕业前夕的一种……调剂?或者,对他那样目标明确的人来说,一段校园里的插曲,根本无足轻重?
她刻意避开了所有可能“偶遇”顾辰的地方。吃饭宁愿去更远的食堂,上下课也绕路而行。她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消化这个事实,来重新筑起内心的防线。
然而,越是逃避,那个人的身影在她脑海里就越是清晰。他沉默的样子,他偶尔流露的温和,他挺身而出时的强大,他递来药品时的笨拙……点点滴滴,汇聚成河,几乎要将她淹没。
周五下午,是“南大人物志”第一篇报道《笔筒里的山峦》在最新一期校报上正式刊发的日子。林晴原本低落的心情,因为这件事而泛起一丝微弱的波澜。毕竟,这是她心血凝结的成果。
她走到宿舍楼下的报刊栏前,看到新一期的校报已经贴了出来。陈教授那篇报道占据了整整一个版面,配着那张温暖的书房照片,标题醒目。有几个学生正围在那里阅读,不时低声交谈着,脸上带着感动和敬佩的神情。
林晴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成就感,有欣慰,但更多的,是一种物是人非的酸楚。这篇报道,见证了她和顾辰从最初的误会、到被迫合作、再到彼此欣赏的整个过程。它是他们之间最紧密的联结,也是她大学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如今,缔造这段联结的人,却可能即将远行。
阳光很好,初冬的暖阳洒在身上,驱散了些许寒意。天空是难得的、清澈的湛蓝色,万里无云。可林晴却觉得,自己的世界阴云密布。
就在这时,握在手中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她下意识地低头看去,屏幕上的发信人名字,让她的心跳骤然停了一拍——顾辰。
她几乎是颤抖着手指点开了信息。内容简单到极致,只有两个字:
「很好。」
配图是一张照片,拍的就是她面前报刊栏上那篇报道的特写。阳光正好照在报纸上,字迹清晰,照片温暖。
刹那间,林晴的视线模糊了。泪水毫无征兆地涌了上来,盈满了眼眶。这两个字,比他之前说过的任何肯定都更有分量。它跨越了她这几天的刻意躲避,直接而有力地肯定了他们共同创造的这份价值。它像是在告诉她,无论未来如何,此刻的成就和付出,是真实而珍贵的。
她抬起头,用力眨了眨眼睛,将泪水逼了回去。阳光刺得她有些睁不开眼,但她却感觉心底那厚厚的冰层,被这两个字和这片阳光,凿开了一道缝隙。
她再次看向那份校报,看向那个她和顾辰共同的名字(虽然她的名字只在文末以记者身份出现)。是的,很好。这篇文章很好,这段经历很好,那个让她哭让她笑的人,也很好。
她忽然想通了。未来遥远而不确定,担忧和逃避都无济于事。重要的是当下,是此刻这片晴空之下,她真切感受到的心动和成长。无论他的规划里有没有她,她都无法否认自己已经付出的感情。
那么,就珍惜剩下的时间吧。像这晴空一样,明朗地、勇敢地去面对。
她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感觉心胸开阔了许多。她拿出手机,认真地回复了顾辰的信息,不再是简单的“谢谢”,而是带着她此刻心境的、更真诚的回应:
「看到报纸了,感觉很奇妙。谢谢学长一直以来的指导。」
信息发送成功后,她将手机捂在胸口,感受着阳光的温度和心脏有力的跳动。她决定不再躲藏。
然而,就在她转身准备回宿舍时,却看到顾辰就站在不远处的香樟树下,手里也拿着一份同样的校报,正静静地望着她。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点。他的眼神深邃而复杂,似乎想从她的脸上,读出她刚才所有的心理活动。
他没有说话,只是那样看着她。仿佛已经在那里,站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