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第10章

江小年看见眼前的人,不由得一惊,众人都沉浸在二月二祭祀的欢乐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她现在处于极其尴尬的境界。

但是一旁的小阿福飞奔到那人的怀中,高声大喊:“爸爸,爸爸……”

眼前的人是李明煦,江小年的丈夫,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江小年的前夫,他们刚刚离婚,这段婚姻还没过头七,他就巴巴的赶来了。

此时,氤氲的空气带着几分沉醉,层层云朵中的太阳也逐渐的展露头角,有一层一层的光晕。

李明煦抱起阿福,不断地在阿福的小脸蛋上狠狠的亲吻,热泪盈眶,他顺带擦了一把汗,其实是想要抹掉眼泪,太久没有看见阿福,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李明煦的声音哽咽:“有没有想爸爸?”

“超级想的,爸爸,我想你就好像今天妈妈做的艾粑粑那么多,那么甜。”阿福开启了撒娇模式,李明煦看着肉呼呼的女儿,心中早就后悔了八百遍,就不该答应离婚。

江小年缓缓走上前:“你怎么来了?”

“想女儿,也……”李明煦的声音温和,到底是没有把“也想你”说出口。

阿太从人群中步伐矫健的走过来,李明煦连忙迎着笑脸:“阿太,我回来了。”

“该来的不来。”阿太白了一眼李明煦,没给好脸色。

很快,李明煦又匆匆离开,他身边的人好像还在用纸笔照相机记录什么,来去都是在意料之外,江小年似乎是司空见惯,倒是阿福好不容易看见爸爸,还没热乎够,又经历分别。

阿福哭得像个泪人儿,上气不接下气,江小年抱起阿福,又是一声声叹息。

阿太在堂屋里嘟囔:“回来也不多陪阿福几天,这算什么?害得阿福妹妹一直哭,他以前在家是不是也这样?总是来无影去无踪,那点工作就非要这么忙?”

阿太气鼓鼓的抱着阿福:“我们不爱坏爸爸,阿太带你去后山找小兔子,找小山猫,一会儿去捉小鱼。”

小孩子有好玩的,立马就忘记了思念这回事,牵着阿太的手,蹦蹦跳跳出门。

“你们两个,变脸比变天还快。”江小年的心里憋屈,看见李明煦塞在阿福口袋里面一叠厚厚的信封,就更加憋屈,气不打一处来的往后山走去,手里还拿着一把柴刀。

后山的竹笋真是节节高,一转眼的功夫,又有细嫩的竹笋长出来,这些毛竹笋鲜嫩可口,不一会儿,背篓都满了。

从后山到家里,来来回回搬运了好几趟,堂屋下面的谷坪都已经堆得像小山似的,竹笋特别多。

阿太看着江小年这个发狠的女人,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出了一个主意:“要不,咱们拉到三江街上去卖?”

“好主意。”江小年想都没想,马上答应,从九叔公那儿借来了三轮摩托车,一筐一筐的竹笋塞满了车子。

阿福听说能到街上去,欢喜的鼓掌。

很快,江小年就笑不出来了:“阿太,我不会开三轮摩托车,我害怕。”

“怕个鬼咯,看我的。”阿太倒是挽起袖子,雄赳赳气昂昂的坐在摩托车的前面,朝她们母女俩努努嘴:“坐后面去,阿太带你们赶街(gai)。”

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赶街又叫做赶集,也叫做赶圩,按照乡里的算法,已经约定成俗,每逢二五八就是一个赶圩的日子。

江小年小的时候,圩场就是一个旷野,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拿自己家里吃不完用不完的东西到圩场里以物换物,以物换钱,后来,官方为了方便人们出行逛街,就建立了一个圩场,便于管理又让大家不被雨淋。

阿太把摩托车开得哗啦啦的响,一边开一边说:“你九叔公不行,把车子调的档太弱了,我年轻的时候骑马,那叫一个飞快,嗖的一声,我就到街上了。”

“阿太,幸好你没学会开汽车,要不肯定是马路杀手。”

阿太的声音没有被风淹没,突然笑了起来:“小年妹,你还记得吗,以前你们几个臭孩子每次到街上都要唱一首自己编的童谣,瑶妹摇叮当,坐马到三江,三江三条河,瑶妹要过河……”

“记得啊,我们小学的同学叫做瑶妹,家里在很山的地方,每次来乡里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过好几条河,我们就编歌谣打趣她。”江小年的思绪很快就飞到了小时候。

阿福看见了桥,又看见了河,指着哈哈大笑。

时光总是在万千变化中走过,那条河,已经有了结实的桥,瑶妹和她的伙伴子女们,再也不用一条条的过河,就能来到马路边,就能越过千山万水走到外面的世界。

阿太开车果然是飞快的,她们到了圩场,街上的喧闹把江小年的思绪拉回来。

江小年很是惊讶,这么多年过去了,街上已经变得很以前完全不同,有传统的物品,也有很新的奶茶店,甚至还有做美甲的地方。

“收起你那个鄙视的表情,这几年我们乡里发展得很好,什么都有,不比你们城里差。”阿太把车子听到了圩场边上。

阿福指着不远处的地方:“吃米粉。”

“阿太带你去。”阿太抱起阿福,不紧不慢的往米粉店走。

来到了圩场,不吃一碗米粉,根本说不过去。

只留下江小年守着竹笋坐立不安的:“阿太,我不会卖,多少钱一斤,怎么用这个称?”

“那么大的人了,自己学。”阿太晃晃悠悠,这才叫做心大,留下来这么一句话,带着阿福消失在人海中。

中午的圩场正是人多的时候,以前江小年带着五毛钱,就敢在街上玩一天,现在五毛钱,可能都买不了东西了吧?

路过的阿姨们看着满满一车子的竹笋,突然眼前一亮:“好嫩的竹笋,怎么卖的?”

“这个嘛……”江小年看了一眼四周,既然没有卖竹笋的,那她自己定价,就不算是违背市场价格,也没有拆别人的台。

阿姨们拿起了一个大大的塑料袋,不断往里面装:“把这点竹笋拿回去炒腊肉,又可以晒成笋干,好得很,多少钱啊。”

对面卖野蘑菇的是三块钱一斤,江小年又看隔壁卖芋头的也是两块钱一斤,还有卖蕨菜的也是两块钱一斤,江小年的竹笋都是山里长出来的,也不好要价,终于在心里盘算出来一个数。

“一块钱一斤吧,赶紧卖完赶紧回家。”江小年不好意思的笑笑。

“烂便宜,早知道我拿编织袋来装。”阿姨笑了起来。

一波人流过去,竹笋也剩不下多少了,有些摊主也赶紧过来买,唯恐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

江小年最后看着空空的车尾,数着手里一把零钱,久违的感觉从心底里洋溢起来,这就是小时候的氛围啊,没有用微信支付,手里是实在的钱,卖出去的是原生态的山货。

江小年很认真的数钱,大致有七十块钱呢,这时,她才有时间赶街。

还有一种赶街的说法,也叫做赶闹子,二五八还叫做闹日子,这么热闹的圩场,叫做闹子也是十分贴切的,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圩场,就是当地的乡土博物馆。

远处的戏台上,还有人在唱彩调,这一出唱的是《王三打鸟》,不用想,阿太这个戏迷带着阿福正在戏台前面当票友呢。

眼前的阿叔竹篾翻飞,如同游龙,不一会儿就把手里的竹筐编的有模有样,阿叔的眼神从老花镜上瞟了一眼,在竹筐上画了两笔,两个字母带着几分俏皮,赫然一个L,一个V。

“好手艺。”

阿叔露出了只有两颗牙的笑容:“十块钱,名牌包包带回家,十块钱你买不了吃亏,十块钱你买不了上当……”

阿叔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江小年却被别的味道深深吸引住,像狗子般循着味道找。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