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第一卷:工业星火

第17章:人才的汇聚

胜利的余晖尚未散尽,皇庄内外却已是一片如火如荼的新景象。击退建奴精锐的辉煌战绩,如同投入死水潭中的巨石,其引发的波澜远远超出了这座偏僻庄园的边界,开始以一种难以预料的方式,重塑着它的命运和格局。

周文渊带着那颗鞑虏首级和缴获的证物返回京城后不久,来自朝廷的正式封赏和旨意便迅速下达。这一次,不再是口谕或密信,而是由一名兵部郎中亲自带队,宣旨太监高声朗读的煌煌诏书。

旨意中,崇祯皇帝对皇庄“忠勇可嘉,力挫虏锋”之举大加褒奖,赏赐银五百两、帛百匹。李毅因功擢升为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正六品),实授皇庄督办,总揽庄内一切事务——这意味着他不再是虚衔,而是有了真正的实职和官身!王铁锤授工部匠作所大使(从九品),虽是最低品级,却也是对他技艺和战功的正式认可。所有参战护卫队员及庄户,皆有赏银抚恤。

更重要的是,皇帝明确旨意:“京西皇庄,着即设为‘格物匠作试验之所’,专事军械改良、新法冶炼诸务,一应所需,工部、户部酌情优先拨付,地方官府协理安保,不得怠误!”

这道旨意,如同一把尚方宝剑,正式为皇庄正名,赋予了它合法且优先的地位。先前那些来自工部右侍郎张正清等人的刁难和掣肘,在皇帝的明确态度和这场实实在在的军功面前,暂时被强行压了下去。

赏银和物资很快送到了皇庄。看着那白花花的银子和堆积的粮帛,整个皇庄再次沸腾了。这不仅是对他们拼死奋战的回报,更是皇帝和朝廷的明确认可,一种巨大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孙太监更是喜形于色,他的“报喜”之功显然也得到了宫内嘉奖,对李毅愈发殷勤备至,几乎言听计从。

然而,李毅却异常清醒。他深知,皇帝的青睐和朝堂的暂时沉默,都是建立在“有用”和“有功”的基础之上。一旦皇庄失去价值,或者再次出现纰漏,那些虎视眈眈的目光会立刻再次扑上来。这五百两赏银和有限的拨付,对于他心目中那个宏大的工业蓝图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皇庄必须更快地发展,变得更强大,更有价值!

他将大部分赏银都投入到了庄子的建设和人员的抚恤奖励上,自己分文未取。阵亡者的家属得到了厚恤,伤者得到了最好的医治和补偿,所有参战者都按功行赏。这一举动,更是赢得了所有人的死心塌地。

有了皇帝旨意的“金字招牌”和初步的资金,李毅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他规划已久的“工业化第一步”。

首先,是扩大和规范生产。 新的、更大的炼焦窑和改良高炉开始破土动工。李毅改进了设计,增加了水力鼓风的效率和稳定性。王铁锤几乎住在了工地上,带着工匠们日夜赶工。焦炭和生铁的产量开始稳步提升,质量也更加稳定。 李毅划定出明确的“冶炼区”、“匠作区”、“火药区”和“仓储区”,尝试进行初步的功能分区管理。虽然依旧简陋,但一切开始变得井井有条。

其次,是技术升级和武器量产。 利用新炼出的优质铁,李毅开始尝试仿制和改进鸟铳(火绳枪)。他设计了简易的夹具和水力钻床(极其原始),试图提高枪管的钻削效率和精度。虽然进展缓慢,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震天雷的生产实现了小批量标准化制造,外壳铸造、火药装填、引信安装都有了固定的流程和质检。护卫队开始定期进行实弹投掷训练。 王铁锤甚至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学徒,开始尝试仿制缴获的鞑弓,并结合明军制式腰刀,打造一种更适合护卫队使用的近战兵器。

然而,最大的瓶颈,很快凸显出来——人才!

王铁锤只有一个,他纵然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兼顾炼铁、锻造、武器制作、工匠管理等所有事情。现有的雇工和流民,大多目不识丁,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极低的操作。稍微复杂一点的工艺,就需要李毅亲自反复讲解示范,效率低下,错误百出。

李毅迫切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识字的账房、懂数学的管事、有经验的铁匠、木匠、火药匠……甚至,他梦想着能找到懂西学、对机械原理有了解的人。

就在他为人才问题焦头烂额之际,皇庄大败建奴的消息以及皇帝设立“格物试验所”的旨意,却如同两块巨大的磁石,开始吸引着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人物,向着这座京西的庄园汇聚而来。

最先到来的,是周文渊以工部名义,从京城几家濒临倒闭的官营匠作坊调拨来的十几名老弱匠户。他们大多身怀一定的技艺,却因体制僵化和上官盘剥而穷困潦倒。来到皇庄,看到这里蓬勃的气象和实打实的待遇,这些老师傅们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芒。他们或许创造力不足,但经验丰富,基础扎实,很快成为了各个工坊的技术骨干。

接着,是一些闻讯而来的落魄书生。他们或是科举无望,或是家道中落,看到皇庄招募“识文断算、管理文书”的先生,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李毅亲自考核,摒弃四书五经,只考实用算学和逻辑条理。最终留下了两名年纪不大、思维却还算灵活的秀才,负责账目和管理文书工作,算是初步搭建起了行政管理的雏形。

然后,是一些被“新法冶炼”、“奇巧机械”名头吸引来的怪人。

一位自称祖传手艺、却因打造的农具过于“奇巧”而卖不出去的老木匠,带着他一套复杂的木工工具前来投奔,对李毅画出的水力机械草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一个在京城摆摊算命、实则对数学和天文极度痴迷的落魄老童生,听说这里“格物”重实学,竟扔了卦摊跑来,整日围着高炉和水利装置计算尺寸和效率,嘴里念念有词。 甚至还有一两个从南方漂泊而来、略通一些西方数学和几何知识的商人子弟,因家道败落而流落北方,听到消息也前来碰运气。

这些人,大多在社会边缘挣扎,不被主流所容,却都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偏才和执着。李毅来者不拒,只要有一技之长,或者展现出对实学的浓厚兴趣和学习能力,他都尽量留下,给予工作和学习的机会。皇庄开始变得像一个庞杂而充满活力的技术大杂烩。

然而,最让李毅惊喜的,是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

那是一个下午,一名风尘仆仆、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儒袍、年约四十的中年文人,来到了皇庄门口。他既不像来求职的匠人,也不像落魄书生,气质沉稳,眼神清澈而睿智,带着一种冷静的审视目光打量着庄内的一切。

他指名要见李毅。

见到李毅后,他拱手一礼,不卑不亢:“在下薄珏,苏州人士。游学至此,听闻此地以‘格物’之名,行冶铁制器之实,更有挫败鞑虏之壮举,心生好奇,特来拜会。”

薄珏?李毅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稍一思索,心中猛地一震!

薄珏!这可是明末历史上一位奇人!一位杰出的机械制造家和火器专家!历史上他曾制造过望远镜、水车、乃至各种精巧的军械,却因不善逢迎而仕途坎坷,名声不显于正史,多见于杂记笔记之中!

没想到,他竟然被吸引到了这里!

李毅强压激动,与薄珏交谈起来。起初只是泛泛而谈格物之理,但很快,话题就深入到高炉风箱的设计、水力传动效率、乃至火铳的精度和射程问题。薄珏言语不多,但每每开口,必切中要害,显示出极其深厚的机械制造和力学功底,其见解远超这个时代的普通匠人,甚至让李毅都感到受益匪浅。

“先生大才!”李毅由衷赞叹,“屈就于此荒僻之地,岂非明珠暗投?”

薄珏淡然一笑,眼中却闪过一丝落寞:“庙堂之上,朽木为官。薄某此生,只愿与机械之理为伴,造些于国于民有用之物,足矣。此地虽陋,却有实干之气,有新异之思,远胜官衙案牍之劳形。”

李毅大喜过望,当即以最高规格的礼遇,聘请薄珏为皇庄“技正”,总领所有机械设计与改良事宜,地位仅次于他和王铁锤。

薄珏的加入,如同给皇庄的科技树点下了加速键。他很快便改进了水力鼓风装置,使其效率提升了三成以上。他开始着手设计更精密的镗床,试图解决枪管加工的核心难题。他甚至对震天雷的引信结构提出了改进方案,使其更安全可靠。

人才的汇聚,带来了知识的碰撞和技术的快速迭代。皇庄内部,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实学、鼓励尝试、论功行赏的独特氛围。虽然条件依旧艰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儿,因为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和价值。

李毅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希望。他深知,这些汇聚而来的人才,才是比任何金银和旨意都更加宝贵的财富,是工业之火能够持续燃烧的真正燃料。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潜在的威胁。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复杂,也意味着管理难度的倍增和泄密风险的上升。他授意王铁锤,在护卫队中秘密组建了内部监察小组,负责排查安全隐患,防止奸细混入。

与此同时,他也通过孙太监和周文渊的渠道,隐约了解到,朝堂之上关于皇庄的争论并未停息。右侍郎张正清等人虽然暂时偃旗息鼓,却在暗中收集皇庄“违制”、“逾矩”的证据,等待着下一次发难的机会。

繁荣的背后,暗流依旧涌动。

但此刻的李毅,信心已然不同。他拥有了一支初步凝聚的团队,拥有了宝贵的技术人才,更拥有了皇帝的旨意和一场硬仗打出的威名。

工业化的第一步,已经扎实地迈了出去。

接下来,就是将这星星之火,燃烧成真正的燎原之势。而这一切,都依赖于这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怀揣着不同梦想和技艺的人们。

皇庄,这个曾经的废墟,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蜕变成为一颗吸引着明末实干派和技术人才的微小却炽热的磁石,悄然改变着这个时代的轨迹。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