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文学
经典热门小说推荐

第2章

第一卷:工业星火

第8章:焦炭炼铁难

京西皇庄,距离北京城墙约莫二十里地。当李毅和王铁锤拿着周文渊的手令,一路打听,终于找到这个地方时,已是次日晌午。

映入眼帘的景象,比李毅预想中最坏的情况还要糟糕几分。

所谓的皇庄,并无多少庄田模样,更像是一片被遗忘的荒芜之地。大片土地杂草丛生,半人高的枯黄蒿草在秋风中瑟瑟作响。几排低矮破败的土坯房舍歪歪斜斜地立着,大多屋顶塌陷,门窗俱无。远处,几座巨大的、如同怪兽骸骨般的废弃砖窑安静地矗立着,窑体开裂,烟囱歪斜,诉说着曾经的繁忙与如今的死寂。

唯一显示这里还有活人气息的,是庄口一间勉强还算完整的门房里,冒出的缕缕孱弱炊烟。

一个须发花白、佝偻着背的老苍头,听到动静,颤巍巍地拄着拐棍挪了出来,身上穿着打满补丁、油光发亮的旧号衣,眼神浑浊而警惕地打量着两个陌生的不速之客。

“你们……找谁?”老苍头的声音沙哑干涩,如同破旧的风箱。

李毅上前,出示了周文渊的手令,尽量温和地说明来意:“老丈,我们是工部派来的,奉周文渊主事之命,借贵宝地试验新法烧炭,这是文书。”

老苍头眯着眼睛,凑近了那纸文书,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他显然不识字,只是辨认着上面的朱红大印。半晌,他叹了口气,摇摇头:“上官们又要折腾啥哟……这地方,啥都没了,就剩俺和老伴两个看门的,还有东头瘸腿的张二狗,都快饿死了,还烧啥炭……”

话虽如此,他还是侧身让开了路,嘟囔着:“进去吧,进去吧……反正也没啥东西怕偷了。”

李毅和王铁锤对视一眼,心情都有些沉重。这就是他们的起点,一片废墟,三个奄奄一息的留守者。

没有犹豫,立刻开始工作。

第一件事,安顿下来。他们挑选了一间相对最完整、至少屋顶漏洞不多的土房,作为临时的住所和指挥所。王铁锤二话不说,找来些破烂草席、木头,开始修补门窗,清理屋内积攒了不知多少年的垃圾和鼠粪。李毅则拿出那锭珍贵的十两银子,先取了一小部分,向老苍头打听附近村落,买来了一些最基本的粮食、盐、油以及几床破旧但干净的被褥。

当热乎乎的杂粮饼子和一碗飘着零星油花的菜汤下肚,老苍头和他的老伴,还有那个闻着香味蹒跚而来的瘸腿汉子张二狗,看着李毅和王铁锤的眼神,终于不再是纯粹的麻木和警惕,多了一丝活人气和难以置信的感激。

“先生……你们真是来做事的?”老苍头(姓赵)哽咽着问。

“是的,赵老伯。”李毅肯定地回答,“我们不仅要在这里做事,还要把这里重新建起来。以后,大家都能吃饱饭。”

简单的承诺,却让三个近乎被世界遗忘的人眼中,燃起了微弱的希望之光。

安顿好基本生活,李毅立刻带着王铁锤开始实地勘察。

皇庄的范围比想象中更大。除了那几座巨大的废弃砖窑,庄后还有一片不大的林子,更重要的是,庄外不远有一条水量不大的河流流过,提供了潜在的水源动力。此外,在杂草丛中,他们还发现了不少散落的、质量低劣的煤炭碎块和铁矿渣——这证实了周文渊所说的,这里曾是宫内物资堆放和初级加工地的说法。

“王叔,你看那座窑。”李毅指着其中一座结构相对最完整、似乎曾是用来烧制石灰或粗瓷的直焰窑,“稍加改造,能不能当成咱们第一座炼焦窑?”

王铁锤走上前,用粗大的手掌拍打着窑壁,仔细检查着窑体的裂缝和烟道结构,又钻进黑黢黢的窑室里看了半天,最后钻出来,点了点头:“能修。砌耐火砖,封漏缝,改烟道。”

言简意赅,却给了李毅巨大的信心。

“好!炼焦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李毅目光灼灼,“没有焦炭,就炼不出好铁,后续一切都无从谈起!”

目标明确:利用现成的劣质煤,通过高温干馏,炼出强度高、杂质少、适合炼铁的焦炭!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却骨感到硌人。

最大的问题:人手极度短缺。

仅靠李毅、王铁锤,加上三个老弱残兵(赵老伯看门,老伴做饭,张二狗腿脚不便只能做些极轻的杂活),想要修复一座大窑,简直是天方夜谭。

必须招募人手!

李毅再次动用那笔启动资金,让赵老伯和张二狗去附近的流民聚集地和村落打听,招募愿意来做工的人,管饭,每日再给两文工钱。

消息放出,确实来了一些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流民和贫苦农户。但看到皇庄这荒凉破败的景象,以及听说要干的又是又脏又累的修窑、挖煤、运土的苦力活,不少人摇摇头又走了。最终只留下五个看起来最老实、也最走投无路的汉子。

加上李毅和王铁锤,总共也才七个劳动力。

七个人,要面对的是修复一座数人高的大窑,开采足够的煤炭,制备耐火土砖……工作量巨大。

李毅不得不身先士卒。他不再是单纯的规划者,而是成了工头、工程师、力工的结合体。他画出了详细的修复图纸和炼焦原理图,向王铁锤和那几个几乎目不识丁的工人反复讲解每一个步骤的要求。

王铁锤负责技术难度最高的部分:指导砌筑耐火砖、改造烟道和火门。他的要求极其严格,稍有不合规矩便要求推倒重来,那几个临时招募的工人没少挨骂,但在王铁锤那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偶尔亲自示范下,工程还是在缓慢而坚定地推进。

李毅则带着其他人,清理窑室、和泥制砖、去庄外挖掘那些散落的劣质煤块,并用简陋的筐子、扁担运回窑址。

每一天,所有人都累得筋疲力尽,浑身漆黑,如同泥人一般。饭量急剧增加,那十两银子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主要用于购买粮食和最基本的工具。

期间,不是没有麻烦。附近村落的一个小地主,听说皇庄来了人“瞎折腾”,还“抢”了他家的短工(其实那短工是自愿来的),便派了几个家丁模样的人前来窥探、刁难,言语间满是威胁,暗示这皇庄的“地皮”和“出产”历来有他们一份“孝敬”。

李毅深知此时不宜树敌,强压怒火,拿出周文渊的手令虚与委蛇,又忍痛送出了一小袋粮食,才暂时将对方搪塞过去。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皇庄就像一块肥肉,虽然现在看似荒芜,一旦有了产出,四周的饿狼都会扑上来。

经过近十天的艰苦奋战,第一座炼焦窑终于初步修复完成!

看着那被重新砌筑得规整结实、烟道畅通的窑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点火试烧的日子到了。

李毅亲自将精心挑选、破碎成均匀块状的煤炭,一层层小心地填入窑室,预留好火道和烟气通道。封窑门,只留必要的进气孔。

王铁锤亲手点燃了炉膛里的引火物。

火焰顺着火道蹿入窑室,浓密的黑烟从新修的烟囱中滚滚冒出。

所有人都紧张地注视着那冒出的烟气,根据李毅的讲解,烟气会由黑转黄,再转青,最后变得稀薄近乎无色,那时便意味着干馏完成,可以熄火取焦了。

然而,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顺利。

烧了几个时辰后,烟气始终浓黑如墨,丝毫没有变化的迹象。

“不对劲……”李毅蹙紧眉头。他检查了进气口,似乎通风不足。他指挥工人加大进气。

又过了两个时辰,烟气依旧浓黑,窑内温度似乎也提升不上去。

“熄火!”李毅当机立断。

等待窑体冷却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窑门。

映入眼帘的,不是预想中银灰色、布满孔隙、质地坚硬的焦炭,而是一窑半生不熟、黑黢黢、夹杂着大量未燃烧完全煤块和灰分的失败品!只有最靠近火道的部分有少量形成了焦炭,但质量也极差,一捏就碎。

第一次试烧,彻底失败!

沮丧的情绪瞬间笼罩了所有人。那五个招募来的工人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怀疑和动摇,甚至有人小声嘀咕:“瞎忙活十几天,我就说不行……”

王铁锤黑着脸,抓起一把失败品,仔细看着,又凑近闻了闻,沉声道:“火候不对,通风也不对。煤块大小也不均。”

李毅没有气馁。失败是科研的常态,他早有心理准备。他仔细检查着窑内的每一个细节,分析着可能的原因:煤炭块度不均导致受热不一致?耐火砖密封性还是不够,热量流失严重?烟道抽力不足?进气量控制不好?

“大家别灰心!”李毅抬起头,脸上虽然沾满煤灰,眼神却依然坚定,“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找到了问题,下次就能改进!王叔说得对,是火候和通风的问题!我们重新调整煤块大小,改进进气口,再加一个简易的风箱试试!”

他鼓舞着士气,同时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改进方案。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他们收拾失败现场,准备第二次尝试时,赵老伯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李先生,不好了!庄外……庄外又来了一群人,看着不像善茬,领头的好似……好似上次城里那个刀疤脸!”

李毅的心猛地一沉!

王五!他竟然阴魂不散地找到了这里!

看来,皇庄的动静,到底还是引起了这些地头蛇的注意。之前的失败和眼前的麻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如同乌云般笼罩在刚刚燃起一丝火光的皇庄上空。

李毅握紧了拳头,目光看向庄口的方向,眼神变得冰冷而锐利。

内部的技术难题尚未解决,外部的恶狼已经嗅着味道扑来了。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