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空气里弥漫着麦熟的清香,连风都带着股子甜丝丝的暖意。林晚秋站在西坡村的麦田边,手里握着巴掌大的智能终端,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麦穗饱满度、麦粒含水量的数据,红色的“优质”标识在每块麦田的坐标旁闪烁——再过一周,两万多亩绿色小麦就要迎来丰收,这是合作社带动十个村庄发展智能种植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秋收,也是对“绿色农业发展联盟”协作能力的首次实战考验,容不得半点差错。
“晚秋,联盟里的向阳合作社刚才打电话,声音都急哑了!”林卫东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赶来,蓝色工装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汇成水珠滴落在麦田里,他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维修单据,指尖都捏得发白,“他们的联合收割机昨天下午突然趴窝了,齿轮箱出了问题,要是修不好,两百亩小麦就得靠人工收割,不仅耽误时间,麦粒在地里多待一天,掉粒损耗就得增加两成。他们联系了县城的维修点,师傅说最近秋收忙,最快得三天才能到,可天气预报说明天傍晚有小雨,这雨要是下下来,麦子受潮发芽,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林晚秋心里一紧,指尖在智能终端的屏幕上快速滑动,打开“绿色农业发展联盟”的线上协作平台。平台的“农机共享”板块里,实时更新着各合作社的农机闲置情况:目前联盟内有十二家合作社配备了联合收割机,其中离向阳合作社最近的是三十公里外的青山合作社,他们有两台东方红牌收割机,今天只安排了一百亩的收割任务,刚好有一台机器能抽出来支援。
“你立刻骑摩托车去青山合作社,找到张社长,跟他说清楚向阳合作社的紧急情况。”林晚秋一边说,一边在平台上发布“农机互助”的需求公告,红色的“紧急”标识在公告标题旁格外醒目,“就说联盟统一承担这台收割机的所有费用,包括油钱、人工,另外再额外给他们补两百块的辛苦费,让他们现在就安排司机出发,争取今天下午就能开始收割。”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你跟张社长说,等秋收结束,咱们合作社免费帮他们检修所有农机,就当是感谢这次的帮忙。”
林卫东用力点头,抹了把脸上的汗,跨上摩托车就往青山合作社的方向冲,摩托车的轰鸣声在麦田边渐渐远去。林晚秋刚把手机揣回兜里,王秀琴就抱着一摞订单跑了过来,帆布包的边角沾着不少麦芒,连头发丝上都挂着细碎的草屑:“晚秋,出岔子了!上海那家‘鲜食优选’电商平台的采购经理刚才打了三个电话,说他们平台搞‘绿色食品周’活动,突然要追加五万斤绿色小麦面粉,还要求十天内必须交货,可咱们的面粉厂现在是满负荷生产,三个车间的机器连轴转,每天最多只能出三千斤,就算让工人两班倒加班加点,十天也只能出三万斤,差的两万斤根本补不上啊!”
林晚秋接过订单,指尖在“五万斤”“十天内交货”这两个关键信息上反复摩挲,纸张边缘都被她捏得发皱。之前和“鲜食优选”合作时,对方每次都是提前半个月下订单,合作社和联盟能从容调配产能,这次临时加单,确实打了个措手不及。但要是拒绝,不仅会损失这个每月能带来十万营收的大客户,还会影响合作社在联盟里的信誉——毕竟“鲜食优选”是联盟共同开发的核心客户,河湾、石桥等几家合作社都靠这个订单维持面粉厂的基本产能,要是订单黄了,这些合作社的生计都会受影响。
“别慌,打开联盟的‘产能互助’板块,看看有哪家合作社的面粉厂有闲置产能。”林晚秋打开手机APP,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联盟里的河湾合作社上个月刚完成面粉厂扩产,新添了一条生产线,每天能多出一千五百斤的产能,而且他们最近没有紧急订单;石桥合作社则因为一家商超的订单延迟,仓库里还压着一万斤符合“鲜食优选”标准的绿色小麦面粉没发货,刚好能调用。
“你现在就联系河湾合作社的李社长,跟他说咱们需要他们每天匀一千五百斤面粉,按市场价上浮5%结算,所有运费由咱们合作社承担,让他们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把面粉送到咱们的冷链仓库。”林晚秋指着APP上的数据,语气笃定,“再联系石桥合作社的赵社长,把他们的一万斤库存面粉全部调过来,就说按当前订单价结算,后续咱们优先帮他们对接新客户。这样算下来,河湾十天能提供一万五千斤,石桥提供一万斤,咱们自己生产三万斤,刚好能凑够五万斤。”她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另外,你跟‘鲜食优选’的采购经理说,咱们愿意多送两千斤面粉作为补偿,感谢他们的信任,但必须和他们重新约定,后续所有订单都要提前半个月提交,避免再出现这种临时加单的情况,不然咱们没办法保证供货稳定性。”
王秀琴点点头,立刻拿出手机联系两家合作社,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嘴里还不停地跟对方确认细节。林晚秋则走到麦田边,弯腰捏起一颗饱满的麦粒,放在手心轻轻揉搓,麦壳脱落,露出洁白圆润的麦仁。她看着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晃,泛起层层绿色的波浪,心里踏实了不少——要是放在联盟成立前,遇到农机故障、产能不足的问题,合作社只能自己想办法,往往顾此失彼,甚至得眼睁睁看着损失发生。现在有了“绿色农业发展联盟”的协作平台,资源能快速调配,难题也能迎刃而解,这就是协同发展的力量,也是系统一直强调的“抱团取暖,共促发展”的真谛。
接下来的几天,联盟里的合作社互帮互助,秋收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青山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在当天下午就赶到了向阳合作社,司机连口水都没喝,就立刻下田开始收割,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两百亩小麦的收割,刚好赶在小雨来临前把所有麦子运到了晒谷场;河湾合作社每天早上准时把一千五百斤面粉送到红旗合作社的冷链仓库,面粉的品质经过检测,完全符合“鲜食优选”的标准;石桥合作社的一万斤库存面粉也在第三天全部运到,合作社的仓库管理员连夜清点入库,确保没有损耗。与此同时,小李带着合作社的维修师傅去了向阳合作社,不仅帮他们修好了故障收割机,还顺便帮周边几家合作社检修了农机,手把手地教他们日常维护技巧,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不少合作社的负责人都在联盟群里发消息,说以后要多搞这种技术互助活动。
八月中旬,两万多亩绿色小麦全部收割完毕。林晚秋带着技术员们穿梭在各个村庄的晒谷场,手里拿着便携式检测仪器,每块晒谷场都随机抽取十个样本,检测小麦的品质。智能终端显示,今年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八百五十斤,比去年普通小麦的亩产高了两百斤,而且麦粒饱满度达到92%,蛋白质含量更是达到了13.5%,远超普通小麦10%的平均水平,完全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的一级标准。
“晚秋,你快看看这个账本!”张家庄的张建国拿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兴冲冲地跑到合作社,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花,他一边翻账本,一边激动地说,“咱们村今年种了三百亩绿色小麦,总产量有二十六万斤,按联盟的统一收购价每斤一块八算,总共卖了四十六万八!扣除种子、肥料的成本,每亩地净赚五百多块,比去年种普通小麦多赚了三百多块!村里的老人们都说,跟着你种绿色小麦,不用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大钱,明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最少再增加两百亩!”
林晚秋接过账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农户们的签名,心里满是欣慰。她拿出手机,打开系统面板,主线任务“创建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推广智能种植技术至20个村庄”的进度条已经跳到了95%——还差最后一个村庄,就能完成这个耗时半年的任务。
“张支书,你们村今年的收入确实不错,我看大家的积极性也很高。”林晚秋放下账本,看着张建国,眼里闪过一丝期待,“我有个想法,你们村有没有想过发展点其他产业,搞点多元化经营?比如用咱们的绿色小麦做手工馒头、面条,或者利用村里的闲置资源搞个农家乐,让城里的人来体验收割、磨面的乐趣,还能带动村里的土特产生意,增加点额外收入。”
张建国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你说的这个太好了!咱们村有好几间闲置的老瓦房,就在麦田边上,环境好,要是改成农家乐,再配上石磨磨面、手工包饺子的体验项目,肯定能吸引不少城里人。之前就有农户跟我提过这个想法,可咱们没经验,不知道怎么搞装修、怎么宣传,怕砸了招牌,一直没敢动。”
“没关系,合作社可以帮你们!”林晚秋笑着说,语气里满是诚意,“我们合作社有专门的技术团队,可以派技术员教你们做绿色面食,保证味道和品质;宣传方面,我们可以帮你们在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上推广,还能对接城里的旅行社,帮你们拉客源。要是资金不够,我还能帮你们申请县里的农业扶持贷款,利息低,还款期限也长,完全不用担心资金压力。”
张建国听了,激动地握住林晚秋的手,粗糙的手掌把她的手捏得生疼:“太感谢你了晚秋!你真是咱们村的大恩人!我这就回去召集村民开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争取下个月就开始装修,国庆节前就能开业!”
送走张建国,林晚秋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喝了口水,手机就响了,屏幕上跳出“县供销社李主任”的名字。她连忙接起电话,李主任爽朗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晚秋,给你带来个好消息!省里下个月要在省会举办‘全省绿色农产品展销会’,这是咱们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农产品展会,每年都会吸引上千家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咱们县争取到了三个展位,我特意给咱们‘绿色农业发展联盟’留了一个最好的位置,就在展厅的中心区域,你们一定要好好准备,把联盟的特色产品都带上,争取签下更多的订单,把咱们县的绿色农业品牌打出去!”
林晚秋心里一喜,“全省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她早有耳闻,这是推广联盟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的绝佳机会,不少合作社都是通过这个展会打开了全国市场。“太感谢李主任了!您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好好准备参展事宜,不辜负您的期望,争取为咱们县争光!”
挂了电话,林晚秋立刻在联盟平台上发布了参展通知,详细说明了展销会的时间、地点和参展要求,邀请各合作社推荐最具特色的优质产品。通知刚发布不到半小时,就有二十多家合作社报来了产品清单:有红旗合作社的槐菊蜂蜜膏、儿童蝴蝶面,有河湾合作社的绿色小米、杂粮礼盒,有青山合作社的有机蔬菜、草莓罐头,还有石桥合作社的手工挂面、全麦面包……林晚秋从中挑选了三十多种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深加工产品等多个品类,确保展台上的产品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采购商的需求。
接下来的半个月,合作社和联盟成员都进入了紧张的参展准备阶段。王秀琴带着几个年轻社员,加班加点设计制作精美的产品包装和宣传册,包装上都印着联盟的logo和质量追溯二维码,宣传册里详细介绍了每个产品的种植、加工过程,还附上了农户的笑脸照片;小李则扛着摄像机,跑遍了联盟的各个种植基地、深加工车间和冷链仓库,拍摄了大量素材,剪辑出一个三分钟的宣传片,生动展示了联盟的智能种植技术、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林卫东则忙着联系物流公司,对比了多家冷链物流的价格和时效,最终选择了一家口碑好、时效快的公司,确保产品能在展销会开幕前一天准时运到,还能保证新鲜度。
九月初,“全省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在省会展中心隆重开幕。红旗合作社和联盟成员的展位布置得格外醒目,绿色的背景板上印着“绿色农业发展联盟”的彩色logo,下方是“从田间到餐桌,全程透明可溯”的标语,展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包装精美的农产品,每种产品旁边都放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印着质量追溯二维码和产品简介。展位中央还放着一台平板电脑,循环播放着小李制作的宣传片,供采购商扫码查看质量追溯信息和智能种植基地的实时画面。
展销会刚开幕半小时,联盟的展位前就围满了采购商。一位来自广州的采购商拿起一盒槐菊蜂蜜膏,用手机扫描了包装上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刻跳出了槐花的种植基地实时画面、蜂蜜的熬制过程和质量检测报告,他忍不住称赞道:“你们的产品太透明了!从麦子播种到蜂蜜熬制,每一步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超市主打的就是‘安全健康’,最需要你们这样的优质绿色农产品。”
林晚秋笑着迎上去,递上一份产品手册:“谢谢您的认可!我们联盟目前有二十多家合作社,覆盖了全省五个市县,种植面积超过五万亩,每月能供应各类绿色农产品五百万斤,还能根据采购商的需求定制产品,比如您需要的蜂蜜膏,我们可以根据您的要求调整甜度和包装规格。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供货及时,还能提供定期的质量检测报告。”
那位采购商听了,立刻让随行的助理拿出合同,当场就签订了订购十万斤绿色小麦面粉和五万瓶槐菊蜂蜜膏的协议,总金额超过了三十万。接下来的几天,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前来洽谈合作,有来自北京、上海的大型商超,有做社区团购的平台,还有专门做出口贸易的公司,联盟共签订了二十多份合作协议,订单金额超过了两百万,其中有三份是长期供货协议,每月能为联盟带来稳定的营收。
展销会结束后,林晚秋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合作社。她打开系统面板,主线任务“创建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推广智能种植技术至20个村庄”的进度条终于跳到了100%,屏幕上弹出了任务完成的提示:“恭喜宿主完成主线任务,奖励‘全国绿色农业品牌推广基金’50万元,解锁新支线任务‘打造全国知名绿色农业品牌,年销售额突破五千万’。”
就在这时,张家庄的张建国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兴奋:“晚秋,告诉你个好消息!咱们村的‘麦田农家乐’昨天正式开业了!第一个周末就来了五十多个游客,都是城里来的,大家都夸咱们的绿色馒头有麦香味,石磨磨面的体验项目也特别受欢迎,不少人还买了咱们的手工挂面当伴手礼。下周已经有二十多个游客预约了,还有一家幼儿园想组织小朋友来搞亲子活动呢!”
林晚秋笑着说:“太好了!张支书,你们一定要保证食材的质量,所有用的面粉、蔬菜都得是咱们联盟的绿色产品,服务也要热情周到,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要是遇到什么问题,比如游客太多忙不过来,或者需要增加体验项目,随时跟我说,合作社一定帮你们解决。”
挂了电话,林晚秋走到办公室的窗边,推开窗户,迎面吹来带着麦香的风。远处的麦田里,农户们正在翻耕土地,准备种植下一季的作物;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工人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蔬菜;合作社的冷链车缓缓驶出大门,载着刚生产好的槐菊蜂蜜膏,驶向全国各地。她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期待。
她知道,合作社和联盟的发展之路还很长,新的支线任务“年销售额突破五千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只要坚持绿色农业的理念,坚持协同发展的道路,团结联盟里的每一家合作社,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让更多的农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合作社的院子里,给红色的大门镀上了一层金边;洒在绿油油的蔬菜大棚上,让叶片显得更加鲜亮;洒在不远处农户的屋顶上,映出一张张幸福的笑容。林晚秋靠在窗边,望着远方,嘴角扬起一抹坚定的笑容——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农业发展联盟”会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农业品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也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绿色光芒,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